售价差一倍 博瑞GE与奔驰C级的48V轻混
一个卖十几万元,一个卖三四十万元,吉利博瑞GE(参数|询价)和奔驰C级确实不是直接竞争对手,但为什么把它俩放在一起,或许你也在纳闷这个话题。奔驰往往给人豪华感、有面子,但它的技术真的比中国车强多少吗?或许,有些人会期待反转的“剧情”,基于两车成本的区别这很难,但如果两车的动力技术和感受相差不多的话,是不是说吉利就算成功了呢?
能买得起奔驰的一般瞧不上吉利,想买吉利的应该也不太可能去店里看奔驰。但如果我们把博瑞GE和奔驰C 260 L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有一套很相似的动力系统:1.5T+48V轻混技术,懂技术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后面这张原理图。
关于48V轻混系统,我们之前有过多次解读,它是依靠48V电压(较传统12V电压要高不少)驱动启/发电一体机与发动机曲轴相连接,在刹车时候进行制动能量回收,在急加速、高负载时,拖动发动机一起运转,起到混合动力输出的效果,但毕竟是一个“小电机”,输出的扭矩有限,所以搭载48V混动的车一般都不能纯电驱动行驶。
可以看到两款车的售价相差一倍左右,一个是中国品牌里中型车的代表,一个是德系豪华品牌的典范,它们的动力技术和实际用车体验如何?下面是满满的干货。
- 吉利1.5T+48V:源自于沃尔沃基因
单缸排量500mL被很多发动机研究人员认为是动力与经济性最理想的排量设计,Drive-E系列便遵循着这样的设计逻辑。吉利1.5T发动机是一台具有沃尔沃基因的Drive-E系列三缸机,与领克、沃尔沃车型上的1.5T发动机基本是一样的。
上面说的这些一般人看不懂的技术名词到底有什么用呢?简单来说基本都是提升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但内燃机终归是一项复杂难搞的课题,如今从发动机本身的技术出发,很难将性能再更上一层楼。面对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和更低的油耗要求,吉利和奔驰一样都想到了48V轻混技术。
- 48V轻混是奔驰的三大战略之一
此前奔驰曾发布了自己的战略,分EQ Boost、EQ Power、EQ三步走,也就是说除了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外,EQ Boost也是奔驰主要发展的新能源技术,所谓EQ Boost就是基于48V电压的轻混技术,未来将在越来越多的车型上普及。
奔驰C级动力总成 | |||
中期改款前 | 中期改款后 | ||
车型 | 发动机 | 车型 | 发动机 |
C 180 L | 1.6T (代号M274) | C 180 L | 1.6T (代号M274) |
C 200 L | 2.0T低功 (代号M274) | C 260 L | 1.5T(代号M264)+48V轻混 |
C 300 L | 2.0T高功 (代号M274) | C 300 L | 2.0T |
改款后的奔驰C 260 L加入了1.5T+48轻混动力系统(这套动力同样被安装到了更大号的E级上),跟博瑞GE不同的是,它是一台更常规的四缸汽油发动机,具体代号是M264 E15 DEH LA(M264还有2.0T版本),采用了单涡轮双涡管和Nanoslide气缸壁涂层等其他品牌上少见的技术。
48V电压是未来汽车技术的新趋势,车上越来越多的用电器开始适配48V,但目前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12V电压系统仍然是主导,所以奔驰C 260 L和博瑞GE都保留了传统的12V电压系统,它支持着车灯、车门锁、车内显示屏等部件的供电。
- 两车动力参数与驾驶体验对比
了解了两套轻混动力的技术原理,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两车的性能参数,从数据上看博瑞GE的功率和扭矩都略低于奔驰C 260 L,但基本还是在一个水平线。
再来聊聊两车的噪声问题。博瑞GE对发动机噪声的隔绝和吸收很好,由于它身上加入了更多的吸隔音材质,所以驾驶员耳朵处听到的噪声经过了削减,总体表现不错。
相比博瑞GE,C 260 L在加速时的噪声控制不够理想,发动机“嗡嗡声”会有一部分传到车内,好在声音低沉,不会太恼人,这其实包含着奔驰在调校车内噪声时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 油耗测试成绩
我们的油耗测试显示,博瑞GE为8.3L/100km,而奔驰C 260 L为8.8L/100km(测试过程中全程开启了ECO经济模式,空调也都是开启状态)。可能明显感受到的是,ECO模式下两车的发动机自动启停会频繁工作,用停机的方式来省油,相比几年前的自动启停技术,两车启动的速度和振动感受都好不少。
总结:
市场往往催生着技术的更新,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汽车市场都不同,中国有着众多的汽车品牌,市场需求量大,竞争异常激烈,中国品牌的进步也是飞快的。如今48V轻混技术崛起,中国车也几乎和外国品牌同时搭载量产了同样的技术。
从C 260 L和博瑞GE的48V轻混技术来看,吉利在技术配置上没有掉队,甚至在燃油经济性稍好一些,而且能够满足最新的国六排放标准。当然和售价贵一倍的C 260 L比较,它的这套1.5T+48V动力系统还有不足的地方,例如加速时动力输出的平顺性、发动机声品质的塑造等等。在中德这两款中型车代表上,我们能看到中国品牌进步的地方,也能看到未来品牌向上的方向。(文 汽车之家 夏志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