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正在消失的新疆采棉工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4-27

(原标题:正在消失的新疆采棉工)

日前,H&M集团发布声明称,他们不与位于新疆的任何服装制造工厂合作,也不从该地区采购产品/原材料。耐克等企业也提出,“抵制”新疆棉花。这样做,只会被中国广大消费者唾弃。事实上,对中国新疆进行的无端指责完全是基于谎言和谣言。

2018年10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曾刊发一篇题为《正在消失的新疆采棉工》的调查性报道,报道指出,用机器替代人工采棉,成为了当地采棉业,以及整个棉纺织产业继续发展的关键改革举措。

数据亦显示,采棉工数量正在急剧减少,而人均劳动报酬也在逐年提高。

正在消失的新疆采棉工

记者:李果,编辑:王峰

几乎没有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下称农七师)更适宜发展棉花产业的地方了。

农七师主要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的奎屯市。50公里外的天山山脉以其雪融水滋润着这片土地,再加上丰富的光照,馈赠给这里最珍贵的白色礼物。

兵团是全疆棉花种植的集中区。2017年,全兵团的棉花产量为167.88万吨,占全疆产量的36.6%。2018年5月,农七师的棉纺纱行业和棉织造行业共计实现产值5.6684亿元。

在农七师128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了棉农张秀英。

她家的100亩棉花,以前需要10个采棉工辛苦劳作两个月,如今采棉机只需三个小时便可完成采摘。对于张秀英来说,这是一笔经济账;对于新疆棉花产业来说,这是一条产业进化路。

不断增长的人工采棉成本

当其他地方已经是采棉机轰鸣时,张秀英家的棉花地还是一片翠绿色,偶有零星的白色棉花冒出了头。对于今年的天气,张秀英有点担忧,“昨天奎屯下了一天一夜的雨,今年降温又早,棉花的开花期已经往后推迟了数日”。

在等待花期的日子,张英秀也在感叹时代的变迁。过去棉花大面积成熟时,因为团里劳动力缺乏,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业职工全部放假,都下到连队帮忙采摘。

为应对季节性用工短缺的问题,从2003年起,兵团开始大规模从内地招纳采棉工。河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等传统劳务输出省份,成为了兵团采棉工的主要来源地。

张秀英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家共有100亩棉花地,如果在以前,按照一亩地400公斤产棉量计算,一百亩地需要10个采棉花工人,辛苦劳作两个月完成,人工费用约在8万元左右。由于棉花的成熟期不一样,再加之每年的气候有别,采摘最晚要到12月才结束,“每天为10个工人做饭,也是一件辛苦活儿”,她说。

现在,张秀英只要赶在棉花开花前去团场登记预约,便有采棉机按时来收割棉花。在完全使用机械化采摘后,一亩地的费用为145元,张秀英家的100亩地仅需要花费14500元,总耗时三小时便可完成全部采摘工作,与用人工相比,张秀英的收益增加了65500元。

但如果是机采棉花,头年需要按照机械采摘要求的行间距种植棉花,此外,在棉花接近成熟时,需要使用催熟剂,使得棉花统一开花,以方便机械采摘。

这时人工采摘的好处就体现出来,“过去人工是等待棉花自然开花后再采摘,棉花质量更高,加之人工采摘的浪费率低于机器,因此一亩地可多收棉花40-50公斤”,张秀英说。

张秀英回忆,其所在的128团,采棉工最多的时候有5000-6000人,整个农七师或有超过10万人采棉花,“但随着近几年机械采棉的普及,基本看不到采棉工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亦注意到这一现象,过去每逢9月,从奎屯市往返于农七师各个团场的班车中,总有夹杂着大量各地口音的拾花工,但这一次再来,已不见踪影。

采棉工的消失,并非一朝一夕。人力成本的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显示,2011到2013年的三年间,兵团累计引进疆内外拾花工105.38万人,支付拾花报酬逾67亿元人民币。

2011年至2013年,采棉工人均收入分别达到5990元、6630元和6523元。仅2012年,兵团引进拾花工38.34万人,全部劳动报酬为25.42亿元人民币。

25.42亿元的劳动报酬,相当于2012年农七师GDP的30%。而6630元的人均劳动支出,也相当于当年奎屯市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

用机器替代人工采棉,成为了当地采棉业,以及整个棉纺织产业继续发展的关键改革举措。

劳动力大迁徙或将结束

事实上,这场双手与机器的劳动竞赛,已经持续多年。

最初,是采棉工的双手占据了上风。2000年左右,兵团开始初步试行机采棉,在6个师的43个团场进行试验。

但直到2008年,机采棉在兵团农村的推广速度一直较为缓慢。数据显示,当年兵团采棉机保有量仅420台,机采棉花面积为116万亩,占兵团棉花种植总面积不足20%。

“机采棉对于棉花种植的行间距有严格要求,必须按照适合机器收割的距离种植”,张秀英说,“此外由于第一批采棉机技术不成熟,浪费很大,所以我们用了一年后,第二年还是换成了人工采棉”。

但新疆棉花采摘业“机器换人”的大趋势已经确立,到了2011年,新疆机采棉面积已经达到400万亩,占当年棉花2300万亩总面积的17%。兵团的机械化采棉占比更是高达40%。

这一年,新疆开始专门划拨补贴资金,以每台20万元价格,鼓励发展国产采棉机。

2012年,兵团的机采棉占比首次超过50%,此后几年继续提高。在机械化所带来的更高采棉效率面前,采棉工的需求量逐年缩小。

也是在2012年,福建商人邓小南第一次来到农七师,对当年的棉花种植情况做调研,“要做棉花期货交易,就必须对当地市场有最直接的认识”。

邓小南回忆说,尽管当年农七师的机采棉尚未得到市场认可,销售压力较大,但由于劳动力紧缺和人力成本不断提高,2012年兵团仍在继续大力推广机采棉。“当时除农七师外,兵团的农六师、农八师、农一师、农五师也在不断进行机械化采棉的调试”。

2014年,兵团的棉花种植面积增长到901.39万亩。在当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大型采棉机融资租赁项目试点工作、通过财政贴息支持新疆农民购买大型采棉机的背景下,兵团的机械化采棉占比达到67%,用工需求度进一步减少,当年仅为20万人,从外省输入的农民工仅12.7万人。

2015年,兵团种植的棉花约七成实行机械采摘。大型采棉机的数量也从2008年的420台增加到1800台。与此同时,当年兵团拾花季节工需求量为14.29万人,与2008年的65.6万人相比,降幅达到78.2%。

2017年,新疆再次提高采棉机补贴,大型采棉机单台价格从20万元提高至60万元。对于采棉工的需求量进一步下降至12万人。

2018年究竟还有多少采棉工来到新疆?一项数据显示,自7月31日首趟采棉工专列抵疆,截至9月14日,由上海、陕西、四川、重庆等地开来的专列运送进疆的采棉工为3.6万人次。

在机械化带来的更高效率面前,采棉工人的身影正逐渐褪去。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劳动力季节性大迁徙,或将很快不再发生。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