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刀真枪斩断经营贷炒楼利益链条
(原标题:真刀真枪斩断经营贷炒楼利益链条)
近日,深圳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按季度对涉房贷款进行排查,并将排查结果于每个季度末的后5个工作日上报,引发外界对深圳监管“加码”楼市的关注。
细看深圳的做法,其实是银行正常的贷后管理要求,银行本来就应该紧盯信贷资金流向,防止流入违规和禁止领域,如果将这个动作视作调控政策“加码”,似乎言重了。
深圳此举或是为响应上周的一份监管通知。上周,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强化审慎合规经营,严防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从当下局势看,如果不坚决打击经营用途的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将遇到挑战。疫情以来,为了对冲疫情影响,央行采取较为宽松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但各大城市房价又开始蠢蠢欲动。针对信贷资金违规流向楼市的检查进行了一轮又一轮,但效果却总是令人难以信服,这是为何?
从各家商业银行发布的年报中不难观察到,银行考核体系里对房地产业务的“偏爱”不是没有来由。比如,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收益率,要高于银行贷款平均收益率;个人按揭贷款的不良率,却是明显低于公司类、零售类贷款的不良率,也低于全行的平均不良率。流向房地产行业的开发贷等贷款的不良率,也普遍低于平均水平。
近年来,各家银行纷纷转型零售业务。在一二线城市有房的客户,往往被银行奉为优质客户,是争相服务的对象。如果优质客户有贷款需求,银行是否真有动力严查贷款流向,将不符合要求的客户拒之门外?又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检查过程中应付了事?
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屡禁不绝,源自银行内部有着巨大的部门利益。这也是为何这几年,信贷资金违规进楼市的正门不断被封堵,但一些以金融创新为由,给房地产行业输血的“偏门”却不断地被打开,税费贷、装修贷、消费贷、经营贷都有可能是马甲。
显然,信贷资金是否违规进入楼市,仅让银行自己检查、自己报告,说服力是不够的。监管部门在后续核查中如何作为,能否做到发现一例追回一例、公开一例,执行过程中能否做到公正透明,对于震慑市场也很关键。在核查过程中,地方监管更应回归监管本位,防止与被监管对象因走得太近而“灯下黑”。
落实“房住不炒”任务艰巨。是让一轮一轮的检查流于形式,还是细究背后深藏的利益格局;是对外做做样子,还是真刀真枪地斩断利益链条,恐怕还需执行政策的各方拿出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