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北京新经济具备六大特征,剑指全球“独角兽之都”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5-05

(原标题: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1):北京新经济具备六大特征,剑指全球“独角兽之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美琳 北京报道8月27日,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下称:报告)。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发展的格局与内涵也更为丰富。它以总量为基准,但又不仅仅关注经济总量,还包含对经济效率、经济结构、可持续、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的多维衡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报告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案例报告、附录五个部分共12章内容组成。

围绕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率提升、创新驱动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了北京2005~2018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研究得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创新驱动下领先于其他省市,目前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结构优化趋于合理,但是在效率提升方面亟须改善。

具体而言,北京经济增长指数保持平稳增长;北京结构优化指数呈现在曲折波动中缓慢增长的态势,下一阶段是北京向“高精尖”产业迈进的关键;效率提升对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需要提升,提升产业劳动生产率是重点;创新驱动已成为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源,对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率比重不断提升,尤其应注重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投入。

新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力发展新经济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具体要求。为此,报告对北京新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首次建构了6维度、51个指标的北京新经济指数。

经评价分析,北京新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六个特征:一是新经济产业加快发展,北京经济活力攀升;二是知识型人才投资成效显著,北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规模稳步增长;三是新经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还需加强;四是新经济国际化成效突出,北京成为全球“独角兽之都”;五是从“数字化”到“数智化”跨越,数字经济成为新经济主引擎;六是绿色发展势头较好,新经济成为转型升级主角。

2015~2019年,北京新经济指数由157.4快速增长到351.1,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2%。从贡献度分析,新经济“数智化”指数贡献度第一,成为北京新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报告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需要深刻把握新经济驱动的战略趋向。聚焦于北京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要着力关键核心技术,北京新经济应聚焦“数智五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相关服务产业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深入推进北京新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支持新经济产业集群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项目。

二要着力新基建发展,从基础设施和关键环节入手,促进新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系统的可靠传输、智能管理、智慧决策、精准服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聚焦新经济产业集群应用场景营造,鼓励集群内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推广应用方式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扩大北京市内生新经济产业循环。

三要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增强新经济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力,依托新经济集群内优势产学研单位联合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质检中心等创新平台和重点地区承接新经济产业转移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与美国的新经济指标相比,北京新经济指数的内容更为丰富,逻辑关系更强,尤其是在创新能力维度增加了自主查询的数据,增加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转型升级指标。

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

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丰富且广泛的内涵和意义,但核心在于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报告指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固优势”,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具体而言,要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医药健康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科技服务业的提升,促进北京科技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形成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和产业集群。

目前“缺芯少魂”问题亟须解决,软件“强基”工程迫在眉睫,亟须推动先进制造创新中心的建设,吸引顶尖研发机构和企业在北京设立总部。面向重大关键技术等问题,创建高精尖设计中心等创新载体和平台。

另外,加快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也是“固优势”的重要环节。报告指出,目前“三城一区”建设中存在诸如缺少联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协调联动机制少、央地协同难等问题。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报告认为,一是要加强联动“三城一区”的顶层设计,确定十大高精尖产业的跨区布局方案,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动发展纽带,统筹产业链、创新链等,建立联动发展工作机制。二是发挥重点项目对“三城一区”建设的联动牵引作用,制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提高科技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三是积极探索“三轮”驱动的市场化联动发展模式。组建平台型园区开发企业,其中资金来源于市区两级财政,中关村发展集团具体负责运作,依托市科技创新基金成立联动发展的子基金,形成以行业共性技术攻坚为导向的新型研发组织。将平台型园区开发企业打造为无障碍、无边界、无后顾之忧的创新创业载体。四是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到新校区设立“科学工业综合体”,在异地搬迁中探索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新模式,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等承接区域共同建立科学工业综合体,带动科技成果就近实现转化。

需要指出的是,北京“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周边天津与河北地区的强有力支撑,需在京津冀地区寻求合理的功能布局。为此,报告建议北京依托区域科技资源与产业优势,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除了“三城一区”主平台,还应依托区域优势,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进行创新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统筹布局,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作者:刘美琳 编辑:杜弘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