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全国两会临近,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5-06

(原标题:全国两会临近,哪些看点值得期待?)

两会临近,万众瞩目。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既是我国经济走向的“晴雨表”,也是民生改善的“扬帆船”和老百姓的“暖心剂”,更是世界观察与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国内疫情频频反弹、海外俄乌冲突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此次两会无疑更加牵动人心。

那么,今年的两会将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呢?我们不妨来做个前瞻。

一、增长目标、宏观政策与房地产

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经济增长目标将如何确定,这不仅是预判全年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参考指标,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年宏观政策的调控方式和节奏。

那么,经济增长目标将会如何设定呢?

我们知道,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国民经济运行受到了较大影响,全年GDP增速只有2.2%。不过也正因为2020年的低基数效应,叠加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稳定等其他因素,2021年经济增长迎来了强势反弹,全年GDP增速高达8.1%,显著超过了年初设定的目标值6%,令人振奋不已。

而今,伴随着低基数效应影响的减弱,2022年经济增速大概率要回落,与之相应的是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大概率会有所下调。

事实上,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去年三、四季度经济增速已经显现出放缓态势。从各地来看,超过80%的省市都下调了经济增速目标,且整体降幅约为0.7个百分点,因而全国经济增长目标可能也会下调相近的幅度,我们预计全年GDP增速目标将会在5.5%左右。

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效仿2019年设置增速区间,比如5%~5.5%,这样便可为也为疫情防控、结构调整和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留出弹性空间,继而为更高质量地完成经济增长任务提供更大的回旋余地。

宏观政策上,我国2022年财政政策将会更加积极。根据去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这便意味着要强化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注重精准意味着聚焦于政策重点扶持领域,并且力求务实。

按照市场普遍预测,2022年财政赤字率水平或将安排在3.2%附近,专项债发行规模大体与去年相当。在支出端,财政发力节奏将明显前置,基建投资或为主要抓手;而在收入端,减税降费将会是今年财政工作的重心,聚焦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以及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等领域。

至于货币政策,面对国内经济的“三重压力”以及疫情、通胀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外部不确定性的加强,根据央行的表态,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好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不仅要实现“总量稳”,还要做到“结构优”,在保持信贷总量增长的同时也强调结构的稳步优化,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发力。

房地产方面,在“房住不炒”基调不变的前提下,楼市调控力度有放松之势。今年开年以来,多地陆续出台楼市松绑政策,从限购、限贷、限价、土地供应等多方面给予楼市实质性支持。尤其是近日银保监会主席明确表态“房地产泡沫化、金融化势头得到扭转”,更可视作是中央政府层面为地方松绑政策做了背书,预计后续地方政府层面还会有更加强有力的楼市松绑政策出台。而2022年,房地产各项数据有望在年中筑底回升,实现“软着陆”。

二、稳增长与促消费

市场一致认为,2022年的政策总基调将会是“稳增长”。

事实上自去年四季度以来,在中央的部署下,我国经济工作已全面转向了“稳增长”,而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也都有所成效,包括10月份房地产信贷政策的纠偏,11月份国常会布置年内专项债完成发行,12月初央行全面降准等等。而在去年12月份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重点强调要“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今年2月25日的政治局会议再次指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稳定经济大盘,都充分体现了“稳增长”的总基调。

想要“稳增长”,投资当然是最为重要的抓手——见效快,只要资金到位,项目开工后就可以迅速对经济和就业带来拉动效应。从地方两会的投资增速目标变化来看,今年明确目标的省份数量有所增多,体现出各地对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意愿明显提升。不过,考虑到经济增长不仅要“量增”,还应该“质升”,因此新基建的投资规模增长要比老基建更值得关注,此次两会或将给出具体方向,比如符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东数西算”工程,迎合“双碳”目标的节能减排设施改造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在基建投资发力之后,扩内需的后半程仍要依靠消费的接棒。理论上讲,消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更是当前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制约各行各业生产端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所以如果没有消费的贡献,势必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消费增长明显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多地疫情散发,对消费市场屡次造成短期冲击,叠加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相对较大,使得很多应对风险能力较弱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受到影响,消费信心和预期未能得到很好的修复,储蓄倾向与避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并对消费持谨慎态度,这便导致整个消费端复苏进程相对较慢。

由于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更高,对于价格变动更敏感,其人口数量占比也更大,对于促消费而言举足轻重,因此本次两会或将出台相关政策,来增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比如调整个人所得税、加大对中低收入者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等等。

其实,近期的政策导向也的确是在向着中低收入人群倾斜。去年年底,国常会决定延续实施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压力;今年1月,总理在专家企业家座谈会,提出要“多措并举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2月,国家发改委表示将推动制定出台《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推升中等收入人群占比。这些内容是否会在两会上再度提及,都是极大的看点。

以下三个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一是绿色消费,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等,这是各地扩大消费、培育消费新热点的关键一环,同样也是符合“双碳”目标的消费品类;

二是新型消费,继续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助力消费市场的转型升级,支持直播带货、在线医疗等新兴消费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三是消费场景,比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文旅综合体、特色街区,大力支持夜间消费等。

三、重点任务部署

每年两会都要布置一些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今年自然不会里外。在我看来,以下三方面任务将会成为2022年的工作重心。

第一,继续强化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从全球视角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差距,本质上正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率先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往往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进而能够激发更多的新兴产业,掌握国际社会话语权,引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于我国而言,尽管近些年科技实力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依然被限制在加工、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附加值不高;而在芯片、半导体、工业软件、航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领域,我国依然面临着被“卡脖子”的情况,这便容易让我们在关键时刻处于被动局面。

考虑到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淡化的现实,要想真正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并掌握国际竞争的话语权,我们理应有所行动。预计此次两会继续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大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特别是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

第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放眼全球,数字化浪潮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国民经济的运行和人们的工作生活已被深刻重塑,而决策层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出台。而今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更是将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到了国家战略位置,明确了八大重点任务以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提升等十一项专项工程;同时,地方也在不断加速数字经济布局,足以见其分量。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正式启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有望进一步提速。此次两会,数字经济显然是绕不开的议题。

第三,坚定贯落实“双碳”目标。

自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我国一直稳步有序地推动“双碳”任务的落实,这已经成为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基调。今年以来,“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文件继续出台,例如在《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明确,高耗能行业的17个重点领域2025年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比例基本清零,充分彰显出我国对于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推动减碳的坚定决心。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相信今年两会也将会再度强调。而在具体行动方案上,预计将会在煤炭有序替代转型、推进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构建推动“双碳”的市场化机制、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工程、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加以部署。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由“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美团也焦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