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重磅来袭,释放了什么信号?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5-07

(原标题:《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重磅来袭,释放了什么信号?)

又一重磅政策来袭。

日前,官方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明确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并围绕着扩大内需详细阐述了其背景、意义、发展目标等关键内容。

个中深意,耐人寻味。

之所以要专门针对“扩大内需战略”进行规划,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确到了需要“全力拼经济”的时刻。

回顾整个2022年,我国经济形势可谓一波三折。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屡次多点开花,且病毒潜伏期缩短、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让多地疫情面广频发,防控难度大大增加,不少地区都反复采取了强有力的封控措施,致使多个行业生产经营中断,人流物流受阻,众多企业经营持续承压,国民经济的运行被反复扰动。

不过自11月份开始,随着国内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陆续优化改进,曾经扰动各行各业运行的不利因素正逐渐趋于弱化,而重振经济的迫切性愈发凸显。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重点强调,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充分显示出高层对于2023年恢复国民经济运行的决心。

那么,为什么要如此重视“扩大内需”呢?

提到“内需”,自然免不了要讨论“外需”。其实在中国经济崛起的道路上,外需的确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至今,依托国内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优势,我国不断参与和融入到全球分工与专业化的体系之中,一方面从国外引入先进的资本、技术和管理来为本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另一方面又积极拓展出口市场,将国内生产的产品卖到国外去,充分发挥了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环节的国际竞争优势,并且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得益于此,我国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但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完备齐全的产业体系,还大大提升了本土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我国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然而近几年,形势正在发生着转变:

一方面,外需状况受海外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太大,如果过度依靠外循环模式来发展经济,一旦外需出现疲软,或者海外风险及不确定性增加,都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影响,久而久之,经济增长的主动权便很难掌握在自己手中。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我国出口动力确实正在减弱,2022年11月,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滑8.7%,进口同比下滑10.6%,已经较难支撑我国经济的复苏。

另一方面,由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的比较优势,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一直集中在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轻工业产品上,而进口的则为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长此以往的结果,便是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如此既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又增加了我国提高外贸竞争优势、抢占全球价值链上游的难度,更容易在核心技术上被西方发达国家“卡脖子”,甚至还会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

基于上述种种,不管是出于经济考虑还是安全考虑,我们都不能继续把增长的主要动力建立在疲软不振的海外需求基础之上,而是应当着眼于对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挖掘,更加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着力于修炼内功以提升经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免疫力才是明智之举。尤其是考虑到在此前疫情严格防控期间,我国内需一直被压制,难以得到有效释放,而当前防疫措施的大幅度调整,让这当中拥有了极大的回旋余地和反弹空间,自然是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纲要》的出台也就正当其时了。

扩大内需,重中之重一定是促进消费。

消费,既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又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我国拥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内需市场,潜力巨大。不过此前在客观的防疫要求下,强有力的封控措施被频繁采用,致使很多具有出行、聚众属性的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减少,物流运输不畅,阻碍了消费市场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在疫情长尾效应和未来不确定性的作用下,不少人的工作收入稳定性受到影响,尤其是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偏谨慎态度,致使居民消费信心显著下滑,消费意愿偏弱。

反映到数据上,便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现的不尽人意。Wind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仅为0.6%,远低于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增速8.1%;从月度数据上看,今年前10个月中有4个月的社零当月同比为负,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领域,竟然有7个月的当月收入为负增长。

与此同时,疫情的反复还严重压制了人们的出行,致使旅游业遭受重创。根据文旅部对于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抽样的调查结果,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为20.94亿,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1%,只有2019年同期的45.6%,尚不足疫情前的五成;而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收入为1.7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7.2%,仅仅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39.48%,连四成都不到。

在外需日趋疲软、投资空间逐渐饱和的背景下,势必需要倒逼政策端快速释放内需空间,以强化经济增长动力,而消费重要性便进一步凸显。

在疫情防控“松绑”已是大势所趋的新阶段,消费市场有望迎来实质性的改善。理论上讲,此前严格的防疫措施直接制约线下聚众与出行的消费场景,那么逐步放开之后,餐饮、旅游、线下零售等领域有望迎来强劲的复苏,继而直接带动整个消费市场的回暖。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受前期严格防疫的惯性影响,部分人群在主观上还没有完全适应最新的防疫理念,再加上全国各地新增病例依然居高不下,并且接下来很可能还会继续增加,使得很多人仍持谨慎的观望心态。同时,部分低收入人群以及收入稳定性缺失的人群,他们在短时间内恐怕难以根本性地改变现状,消费信心亦是难以迅速提振。再结合海外经验,从管控政策确定调整到消费基本恢复正常,大多数国家都需要经过2~4个季度不等的周期。这可能也预示着我国的消费市场在接下来的复苏过程中,很难做到一帆风顺。

因此,想要进一步挖掘国人的消费潜力,真正让消费发挥出基础性作用,继而助力国民经济的复苏,依然需要政策层面的扶持。

那么,下一步要怎样提振消费呢?

在我看来,短期内,发放消费券和举行促销活动等方式仍是提振消费的有效办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给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直接发放现金,效果要比发放消费券更好,因为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体对收入的变动更加敏感,哪怕仅有几百块的“意外之财”,都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探索现金补贴与消费券发放相结合的多元化补贴方式,充分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精准实策应对风险,继而在促进消费复苏的同时,改善居民整体福利。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稳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了稳定的工作,才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是应当通过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个方面来稳定中小微企业的运行,从而稳住就业大盘,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继而敢于消费。

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还应加快破除抑制消费的一系列障碍,如切实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着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并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妥善处理居民的养老、医疗问题,以此来解决民众消费的后顾之忧。

此外,随着国人品质消费的日益旺盛与消费心智的愈发成熟,“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亦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在客观上呼唤新一轮“品质革命”的到来,而消费市场的供给端则需要全方位升级,包括产品研发、创意设计、性能把控、产品包装、市场营销各个环节;在此机遇下,本土消费品牌有望更加注重商品质量与价值创造,继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吸引和巩固消费者、迎合消费升级,这些也将是未来促消费、扩内需的关键一环。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星图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