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微信支付的“微”与“信”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5-07

(原标题:微信支付的“微”与“信”)

这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有,那说明是遇上大善人了。

可大善人看到领取午餐者背后还有一堆搭便车蹭白食的,认为免费午餐是有专门帮扶对象的,不是谁都可以蹭的,于是打算按较低标准,对那些不在救济范围内的蹭食者收些伙食费。

结果这群人身后的代理人撂挑子了,一堆人也跟着起哄:连午餐费都要收,吃相是不太难看了?

这,就是这两天“多起高校停用微信支付”事件来龙去脉的形象化概括。

看着微信支付团队求生欲满满的致歉声明,我觉得,这事在舆论哈哈镜的映照下有些走形了。

事实和很多人以为的事实,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01

微信支付,突然收费。

多所高校,集体停用。

揆诸现实,这大概是很多人解读此事时抓住的“题眼”。

这些关键词叠在一块,很容易被人置于“平台推霸王规定,高校搞集体抵制”的叙事框架下打量,继而得出判断:

这么说,以后在学校里用微信支付,都得被薅上一笔羊毛?

更进一步的结论分分钟召唤出来:连穷学生的那点钱都惦记,这吃相真的太难看。

而“微信支付致歉”的话题词出现在热搜上,更被不少人视作对自身结论的佐证。

他们秉持的逻辑很直接:它要是没做错,为什么要道歉?

这不免让我想起,文化学者罗伯特·弗尔福德在《叙事的胜利》中说的:

“零零碎碎的传言会紧紧附着于叙事,一知半解的轶事和漫不经心的话语也是如此,它们都可能膨胀到事实的水平。”

02

微信支付致歉了吗?致歉了。

微信支付有错吗?有错。

它的错,在于支付费率调整前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大众缺乏足够的解释,以至于掀起舆论波澜后被一堆人误解误判,而不在于费率调整本身。

所以它的致歉声明里,也说得很委婉:由于我们对高校生活服务场景支付费率个别调整事项传导不畅,造成大家的误解及困扰,在此向广大学校及师生致歉。

微信支付方面的“传导不畅”,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部分人的“理解不畅”。

这事涉及的,原本只是高校内盈利性商家的交易结算费率问题,这说白了就是个市场问题。

可经过某些人的一番概念转换,愣是变成了支付平台雁过拔毛侵害师生权益的道德问题。

这套说辞太有蛊惑力,以至于许多网民索性放弃繁琐的事实判断环节,直接以其为“罪证”,对着平台开火。

03

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微信支付,显然想用两次回应去厘清很多情况。

比如,此次费率调整,不是要针对高校师生,而是高校盈利场景下的商户。

学生微信扫码交学费,收手续费吗?不收。

师生微信扫码充饭卡,要收手续费吗?同样不收。

一言以蔽之,高校非盈利场景下的交易,包括学校收学杂费、生活服务费用,都不会收手续费。

又如,对盈利商家收取的手续费费率,不是所谓的0.6%,而是0.1%。

微信支付方面说,计划调整费率为0.2%,其中微信支付实际收取0.1%费率,另外的0.1%作为技术服务费,发放给为学校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合作伙伴,外界所传的0.6%纯属误传。

再如,针对盈利性商家收手续费,原因是,诸如电商、酒旅之类的盈利场景挤占了大量微信支付的教育补贴资源。

言下之意很清晰:微信支付的零费率,面向的是高校非营利属性下的那些服务主体,而不是盈利导向下的商家。

耐人寻味的是,在校园盈利场景划分上,学校主体经营的盈利性商超原本也包括在内。

但微信支付方面在回应中做了些让渡,决定将其剔除,也就是说,它主要是针对第三方经营机构和商户从事电商、酒旅等经营活动收手续费。

这也反映了微信支付的“微”与“信”:它的地位其实是“微”的,它的声誉必须是有“信”的。

它的声明中,就差划重点外加强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了:

对高校师生“雁过拔毛”?不存在的。

04

这里面,还得先普及几点知识,才能更好地辨析是非:

1,第三方支付平台运行,不是没成本的。

时至今日,中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在全球首屈一指,移动支付工具已经成了支付环节基础设施式的存在,为人们生活创造了巨大便利。

正是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人们才告别了在出门时得带钱包、在坐公交时得换零钱的麻烦。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在作为交易结算流转工具时,都是有成本的。

包括日常运营成本,更包括向清算机构与那些银行缴纳的通道费成本。

用手续费去覆盖这些成本,是很正常的商业操作——指望支付平台做慈善,好让自己白嫖,终究不可持续。

2,移动支付平台对高校非盈利场景实行零费率,是情分,不是本分。

在当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针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业领域执行零费率,这是带有补贴性质的,算是平台“请客吃饭”。

现在的问题是,高校里面也有很多做生意的商家,他们也搭上了零费率的便车。

都是做生意,校外的有支付手续费,校内的就没?因而,平台不干了,认为那些第三方盈利性商家不该蹭非营利高校的“专属福利”,因而就有了费率场景细分之下的费率调整。

3,国内移动支付平台对B端商家收取的市场支付交易费率,不超过0.6%。

微信支付针对高校内第三方商家的,是0.1%。

这比美国商家被收取的支付费率(2%-3%),要低得多了。

05

说到这,很多人不理解了:既然只是涉及那些第三方经营者,那这些高校为什么跳了出来?

理论上,费率调整,确实是个市场化现象:移动支付平台可以调整,高校内第三方经营者可以酌情选择用或不用,这都是正常的市场选择。

在市场环境下,双方都有各自的选择空间:微信支付收手续费,无可厚非;第三方经营者可以用那些暂时还免收手续费的,也很正常。

但,高校后勤的“介入”,让事情开始变得复杂了。

互联网观察家、上海交大老师魏武挥说得很清楚:在高校,什么食堂、停车和各种商户,都得拜后勤的“码头”,“后勤集团俨然是所有校内消费收费的总代表”。

为什么这次代表高校发声的,主要是学校后勤?

原因不难想见:因为费率调整影响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之前习惯了免费带来的利好,现在支付平台打算对非盈利场景不再免费了,相当于利益蛋糕少了一块。

这指向的核心问题是:学校内的商业生态,跟市场化运作还差得很远。

要是足够市场化,那博弈主体就是支付平台跟第三方经营者了,二者都有足够的市场选择空间,而不会是将企业间利益博弈的问题硬描成攸关举校师生整体利益的问题。

06

正常情况下,让市场的归市场,市场主体间有纠葛,让它们自己博弈。现实情形是,本来是市场问题,却被复杂的利益算盘扭成了“损害师生利益”的道德问题。这颇堪玩味。

而从舆论反馈看,有些人的搅混水逻辑也与之呼应:你支付平台靠免费引了那么多流量,间接收益也不小了,为什么还要从服务对象身上“揩油”?

这无异于“抛开事实不讲”式逻辑。“补贴换流量”的确是很常见的商业模式,但你不能说,平台亏损久了不搞免费补贴了,就是揩油吧?

说到底,理顺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权利与义务,比站在制高点给企业附加道德义务,要重要得多。

不是说微信支付们想怎么收费就怎么收费。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收费事宜上,社会各方在评判是非前,理应先尊重事实、回归常识,而非情绪先行;理应先让市场的归市场,而非归于道德审判。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佘宗明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