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攻主业 拓蓝海 沪市央国企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间”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5-08

(原标题:攻主业 拓蓝海 沪市央国企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间”)

证券时报记者 陈雨康

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而在资本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央企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启动,上交所于去年接续推出了新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

沪市央国企多措并举推进提质增效。一方面,做大做强做优主营业务,塑强主业核心优势;另一方面,积极运用上市公司平台和资本运作手段,高效汇聚优质资源。此外,沪市央国企不断加强研发创新力度,并持续回报投资者,上市公司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坚守主责 聚焦实业

国有企业在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不仅需要扛起经济责任,更要承担社会责任。近年来,坚守主责任务、做强做优做大主业成为央国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公司始终把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作为最根本的职责使命。”华能国际总经理黄历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密切跟踪煤炭市场变化,科学制定采购策略,确保发电用煤稳定供应,积极发挥火电顶峰保供和系统调节的作用,做好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另外,持续加大新能源装机投产力度。

市场预测数据显示,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将在2035年超过50%,成为电力供应的主力军。然而,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不能独立保障可靠电力供给。

立足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国情,华能国际坚持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转型,燃煤为主向多元燃料转型,发电为主向多元供应转型。黄历新表示,“公司重视煤电机组比重偏高的现实情况,顺应煤电机组由电量供给的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兜底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过渡的趋势。公司将按替代发展一批、转型改造一批、关停备用一批、资本运作一批的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中国联通全力筑起数字底座的“大国顶梁柱”。

中国联通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公司聚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与友商深入推进共建共享。例如,公司携手友商建成了全球首张、规模最大的5G SA共建共享网络,节约了数千亿国有投资和运营成本;加快推进900MHz低频打底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及边远地区的网络覆盖水平。

2021年年底,在实现适度规模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化学制定并落实“两商”战略,即加快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和加快打造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在“两商”战略指导下,中国化学重现勃勃生机。

中国化学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公司持续增强工程转化核心竞争力,成功实施了宁夏煤制油项目、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大连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推动化学工程企业向化工新材料企业转变,推进“科技研发+特色实业”一体化发展。

深耕主责实业,近年来央国企总体经营水平和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沪市央国企632家实现盈利,占比约83%;583家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占比约76%。

活用资本市场促发展

在业内人士看来,央国企的提质增效,不仅需要内生和改革的力量,也需向外寻求更为多元的推动力,而资本市场就是央国企提质增效的“大舞台”。

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核心主业上市公司平台,中国船舶积极借力资本市场,支持实体业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船舶总经理施卫东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公司完成了当年资本市场上的最大规模资本运作“深蓝项目”,即市场化债转股暨重大资产重组及募集配套资金项目。公司成功引入18家国资投资机构、共计168.9亿元债转股资金,募集38.668亿元的配套融资。在实现直接融资规模207.56亿元的同时,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等核心军民船业务整合进入上市公司,交易总规模超过412亿元。

“‘深蓝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完善公司造修船板块布局,发挥船海业务的协同效应,并为当时处于周期性低迷的船舶工业企业降低了杠杆水平和财务风险。”施卫东表示。

央国企通过上市公司平台开展并购重组,既有利于核心功能的增强,也能高效推动优质资源向央国企加速汇集。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沪市央国企共披露重大资产重组118单,交易总金额超5900亿元;约六成央国企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支付对价,且制造业央企的并购积极性明显更高。2023年以来,沪市已有20家央国企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近年来,分拆上市也成为沪市央企理顺业务架构、促进子公司价值发现的手段。截至目前,沪市已先后有32家央国企推出分拆方案,其中12家已实现上市。如中国能建分拆所属子公司易普力重组上市,进一步实现业务聚焦,推动体内民爆业务做大做强,提升了公司民爆业务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中国联通推进分拆车联网领域子公司智网科技至科创板上市,促进公司车联网业务做强做优做大。

乘风破浪向蓝海

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央国企力争在其中扮演“先行者”的角色。证券时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多家央国企已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投资布局力度,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引领力。

2022年7月,中国化学天辰齐翔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期关键装置开车成功并产出优级产品,己二腈项目在山东淄博顺利投产,打破了国外对高端材料尼龙66关键原材料的垄断——这是中国化学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成果。

中国化学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公司被国资委纳入中央企业焕新行动新材料、工业软件产业责任单位,将切实发挥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公司深入开展产业链共链行动,成为国资委、工信部共链行动13家牵头单位之一,于今年10月成功举办产业链融合发展推进会,巴斯夫、国家能源、万华化学等产业链上下游50多家大型企业参加会议,累计签署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等合同19项,总额超过1500亿元。”中国化学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还了解到,中国化学在重庆、福建、新疆等地建成一批化工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HPPO、煤制乙二醇、相变材料等实业项目有序落地,为公司加快打造“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提供新动能。

站在数字中国建设的第一梯队,中国联通也积极布局和服务未来产业。

5G-A是向6G过渡的承上启下的技术。2023年中国5G发展大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张云明指出,要持续谋创新,前瞻布局5G-A技术研究、标准研制和产品研发,加快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商用部署。作为行业排头兵,中国联通在5G-A领域早已有所布局。

“我们围绕5G RedCap、无源物联、通感一体等新技术,打造了山东国网电力、宝武钢卷厂等一批‘新样板’,持续拓展5G发展新空间。” 中国联通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国联通还探索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共创5G新范式,将5G-A低时延柔性生产线落地美的集团、长城精工等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

在人工智能(AI)技术研发和应用上,中国联通亦稳扎稳打。据介绍,在内部,网络AI应用已上线超过百款,全国集约化AI客服系统智能服务占比超过80%,达到行业领先标准,年均节约成本近亿元。在外部,面向行业应用,AI覆盖11个重点行业、30+典型场景,带动收入数十亿元。

作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唯一一家产业化集团,中国中车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转型发展上起到无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中国中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未来,中国中车将加快升级迭代传统产业、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为建设“双赛道双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央国企持续向战略性新兴技术进军,在研发投入的增长可见一斑。数据显示,2022年,沪市央国企研发支出合计5741.84亿元,同比增长25.56%;中国建筑、中国石油、上汽集团等15家央国企研发支出金额超百亿元。近三年来,沪市央国企研发支出中位数从0.82亿元稳步提升至1.25亿元,研发占比在3%的公司家数由266家增至287家。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央国企合计研发投入超3413亿元,同比增幅近8个百分点。

分红回报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沪市央国企是现金分红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22年,沪市央国企合计分红超1.38万亿元,占沪市公司分红总额的81%;约七成央国企都进行了现金分红,其中超半数分红比例在30%以上。

从近三年的情况看,沪市央国企2020—2022年累计分红达3.47万亿元,常年贡献全市场近八成的分红。“六大行”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达1.17万亿元,工商银行累计分红3172亿元,是全市场分红金额最高的企业。稳定性方面,超四成央国企近三年现金分红比例持续高于30%,中国石化、中国神华、山东钢铁等46家央国企连续三年现金分红比例超过50%,持续以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

黄历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非常注重股东回报,1998年至2020年每年进行现金分红。自2012年起,公司进一步明确分红政策,在公司章程中规定了不低于50%的高比例现金分红政策,多年来已累计向股东派息分红约62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增持回购日益成为沪市央国企回馈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据统计,年初至12月中旬,已有27家央国企披露回购计划,已完成回购的金额及实施中回购计划的金额上限合计超120亿元,如宝钢股份于10月中旬公告拟回购不超过30亿元,已是公司上市以来第三次抛出回购方案,充分提振市场信心。65家央国企披露增持计划,已完成增持的金额及实施中增持计划的金额上限超170亿元。

校对:姚远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