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金融健康视角下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5-19

(原标题:金融健康视角下的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作为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整合调配社会资金资源的经济部门,银行业可谓是最古老纯正的“数字产业”,其与数字信息、工具理性的渊源之早,涉及之深,恐怕世间罕匹。事实上,数字工具的使用不仅深刻塑造了银行业的发展逻辑和外在风貌,进入近现代以来更是在每一重大历史关口成为推动后者业务变革的关键变量。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随着内部势能的积累和外在环境的变化,饱受变革洗礼的银行业而今再次走到路径抉择的历史当口。以宏观要素而言,在外,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激烈重组,全球化局部退潮,对资本的批判和民粹主义兴起交织引发西方社会左右互搏、严重撕裂。在内,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业需要持续调优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安全框架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以此贡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以微观要素而言,银行业自身也在寻求变革。在监管层面,2022新年伊始,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继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完善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在机构层面,不但大型银行持续投入资源,规划版本在X.0基础上+1再+1,中小银行也是闻风而动,转型血液已从动脉干流渗入毛细血管。

不仅如此,银行业本轮数字化转型虽然承袭自前期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在商业模式、技术使用上多有借鉴,但在发展理念上,前者越来越强调服务的触达性、适当性和可持续性,越来越强调支持实体经济与呵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凝聚升华的“金融健康”理念已与业绩成长指标并驾齐驱,而其与广大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结合则有可能深刻定义行业发展的未来。

金融健康理念及其中国化前景

即使时至今日,业内不少人士依然怀念和悸动于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淘金热潮,而正是在这股热潮在中国盛极而衰的2015年,大洋彼岸的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CFSI)“先知”般地提出金融健康框架。该框架虽然在提出当时并未像其他金融发展理念一样被精于“拿来主义”的国人迅速接受,但先进理论毕竟是先进理论,其与实践结合所释放的强大威力很快在数年后得以彰显。

按照CFSI的设计,金融健康理念聚焦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各类社会经济主体对其财务与消费、债务与信用、资产积累与保险保障处于良好状态的掌控力,关注其在环境冲击下能够保持金融韧性,具备应对风险挑战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指标则包括“平衡收入与支出、建立和维护储蓄、管理现有债务并可获得新的债务、计划和确认优先顺序、从财务冲击中恢复、使用有效的金融工具”等六个方面。

从银行业务发展视角观察,金融健康虽然也是衡量客户价值的一种方式,但其相较传统指标而言不再是一味站在金融机构本位追逐赚取利息和控制损失,反而是站在客户角度培养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机构与客户的共同成长。质言之,这一理念提出所引发的变化,在西方语境中,是从强调“金融利润”转而关注“金融福祉”,在中国语境中,则是从贯彻“业务本位”转而真正落实“客户本位”。

如同任何舶来品一样,金融健康理念如想在本土生根发芽,势必需要中国化的改造和阐释,而这对金融健康而言并不困难。在当下的中国,经历过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专项整治,社会上下都有接受金融健康的思想基础,不仅如此,而今银行业如火如荼开展的普惠金融工作也需要有与其对标的国际化概念来作为交流借鉴工具。于是,关于金融健康的讨论与研究在业界迅速兴起,不但金融企业与研究机构多有涉及,作为监管机构和行业大脑的人民银行也将其纳入《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1年)》,广泛覆盖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稳定和共同富裕等各个方面。

基于历史经验,理论引进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准确判断其影响的范围和力度并加以有效响应则是行业分析的关键。就金融健康理念在中国的适用前景而言,在银行账户拥有率、存贷付产品使用率、征信人群覆盖率等一系列触达性指标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上,不难想见其未来的着力重点在于继续提升服务的适当性和可持续性性,与客户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来自数字化转型的赋能,需要银行业从上到下的自我革命。

数字化转型及中小银行的独特挑战

与老牌发达国家银行业保守稳健的行业形象不同,成长壮大于改革开放浪潮的中国银行业从开始就有一种“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朝气。特别是在业务信息化方面,不但开各行各业之先河,其投入之巨大、开展之持续、影响之深远也为社会各界所瞩目,足以成为其他行业变革的范本。

就其具体历程而言,银行业的信息化之路首先肇始于电子化,其关注点为管理系统的电算化,代表性产品为银行卡及与其交互的ATM机;继而为线上化,其关注点为柜面业务的线上迁移,代表性产品为网上银行及支持电子商务的快捷支付;目前则致力于整体经营机制的数字化,代表性产品为手机银行及其背后的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支撑。

在上述三股交替推进的信息化浪潮中,数字化转型的推动力量更多,涉及领域更广,指导思想也更成熟丰富,其本身也正处于现在进行的时态,目标、方法和成效的讨论也因此方兴未艾。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化转型本身又包括不同的阶段,彼此逻辑虽有承接但也并不完全一致。在数字化转型的开始阶段,受制于网络平台企业、金融科技企业的冲击,银行业也开始按照“互联网思维”重新设计系统,广泛应用数据;而当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银行展业环境和客户行为习惯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不再是“试水”和形象工程,而是要在前中后台形成生产力,要能产生可为指标量化考核的业绩;最后,在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银行业自身的“分内之事”,监管机构予以规范指导并与服务实体、服务客户相挂钩的当下,数字化转型则需要深入到包括机构组织、战略、文化和治理在内的各个层面,真正跨越“深水区”而涅槃重生。

曾几何时,“互联网思维”仿佛能化腐朽为神奇,各行各业竞相拥抱由其引发的数字化变革,而当风口消逝,浪潮退却后,学生们却蓦然发现裸泳的不但是自己,还有师兄和老师。作为一项未完成的事业,数字化变革不但对“互联网原住民”、对“财大气粗”的大型银行是挑战,对于率先感受发展环境凉意还视数字化转型为救命稻草的中小银行更是压力巨大。

就转型本身层面而言,首先,作为数字化展业主阵地的手机银行App本身就不是高频应用,家底殷实的大型银行尚可以活动补贴换取活跃客户增长,资源匮乏的中小银行则很难持续跟进。其次,虽然部分中小银行以灵活身段吸引合作机构导来流量,但囿于内外部因素大多沦为廉价资金供应方,很难将客户吸引转化。最后,数字化转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业务逻辑,客户对开户行的忠诚很难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抵消,原来吸引客户的线下阵地战不但需要继续打,还要“卷”着打。

就资源层面而言,中小银行在数字化人才,特别是业技复合型人才的储备、保有和培养上更处下风。在数字技术,特别是事关获客、风控等核心环节的领先技术研发上不占优势,内生造血能力不足。在资金投入上也往往捉襟见肘,并且由于资金投入的制约,部分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能全盘考虑,已经数字化运营的业务仿佛一块块补丁附着于传统经营的旧衣。

就机制层面而言,一方面,相较于大型银行的“强干弱枝”,中小银行的总行系统并不强大,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对于各项集中的要求,特别是中小银行大多为地方银行,部分分支机构在属地之外设立,其独特性也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资金资源的不平衡投入及在数字化转型中团队权益的增损,前中后台之间、业务与技术之间,已实现数字化运营的部门与传统部门之间的矛盾将更为凸显,甚至可能成为制约转型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

就保障层面而言,其一,中小银行由其定位和体量决定,战略擘画、执行的能力原本就是短板,这对“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数字化转型而言具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其二,由于机构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模糊,机构上下对转型的目标、方法、内容、意义等不能形成良好认知和共识,也就不能沉淀护航转型创新走向深入的企业文化。其三,在战略不清、认知薄弱的基础上,往往很难形成有力的评价方法,根据机构实际因地制宜地准确把握转型的投入产出,指导转型持续推进。不仅如此,当对机构业绩考核指标中增加了金融健康等社会效益的内容,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挑战也将更加复杂。

金融健康如何影响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

如前所述,金融健康理念的引入势必与金融人民性等要求相结合,纳入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ESG)的社会责任框架中发挥作用,通过政策-制度建设规范监管对象产品研发、服务定价、业务开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引导银行业系统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群众的适当性和可持续性。并且在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当下,提升机构合规能力,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也是金融健康要求的题中之义。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影响主要包括:

服务实体经济(对公业务)方面,在整体层面,中小银行相对大型银行优势寥寥,虽然部分中小银行在本地经济发展和本地企业服务方面相对领先,但因其业务开展的地域性,成长也与本地区高度绑定,不能如大型银行般有效分散风险,在更广阔领域获取优质资产。特别是当大型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果初显,减费让利要求持续贯彻的压力之下,中小银行在产品、价格方面的劣势也就更为加剧。

服务人民群众(零售业务)方面,中小银行面临金融科技企业客户上升与大型银行客户下沉的两头堵截。一方面,在普惠金融和业务合规的驱动下,原本致力于服务次级客群的消费金融机构、网络小贷公司纷纷改换门庭,在提升借款额度和复借率的同时争夺此前银行服务的客群。另一方面,大型银行持续推进服务下沉,以产品、价格和营销优势蚕食原本中小银行的客户。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获客等成本不断攀升,不良资产等加速暴露,数字化转型加深了大型银行和部分先进中小银行的实力,而落后的中小银行不但劣势扩大,且因成本在系统建设等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投入而影响了业务竞争的开展。

业务合规风控方面,首先,过去中小银行依靠“抢跑”弯道超车的“包容性监管”环境已成为历史,“钻空子”、“打擦边球”不但不再会创造收益,反而会成为机构资金、声誉损失的渊薮。其次,与之相应,“创新”不再是中小银行的相对优势,合规反而成为大型银行的相对优势,特别是金融健康的背景下,银行不但需要接受金融监管,也需要接受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不正当竞争等多重监管,在合规真正成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基础的同时,事实上也加重了后者的经营成本。最后,数字化转型不但意味着开展新业务、接入新场景、服务新客户,也意味着风险敞口更加多元,风险更具有传导性和复杂性,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明确要求核心风控不得外包,风控能力提升也因此成为中小银行的必答题。

展望与建议

以资产规模而言,中小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而以机构数量及服务客群而言,中小银行更是金融行业的主力军,因此其发展质量具有不言而喻的外部性,其数字化转型的成败不但对于金融稳定,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而言也是意义重大。就其实质而言,中小银行目前正在推进的数字化转型的独特性在于其是在明显的生存压力下,在明显的资源约束中进行的自我革命,是危机与发展争夺时间的赛跑,也是在短中长目标间调配资金资源的艺术。金融健康理念的引入,从长远而言固然有利于银行与客户形成更为持续的共生关系,但在当下也加深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征程中的挑战,业务场景受到一定冲击,风控合规压力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有必要有的放矢,系统设计数字化转型方案。

业务主导避免技术异化。在数字化转型乃至信息化转型的各个阶段,推动力量虽然少不了监管机构、科技企业等外部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则一直是银行本身对业务开展的需要。因此,数字化转型的工具和外貌虽然大多是技术,但其起点和终点都是场景业务。在转型推进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业务主导,解放资源,提升效率,对于技术应用则应坚持因地制宜、“够用就好”,避免过于追逐技术和架构前沿而导致的异化甚至风险。

加强合规控制风险成本。如前所述,合规一直是中小银行的治理痛点,而当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后,潜在的隐患则可能成为真正的损失,这就要求银行未雨绸缪,提前加大合规投入,系统加强人防-制防-技防能力,补齐各项风险短板。不仅如此,中小银行还应在业务战略、客户战略、创新战略之外,牢固树立合规战略,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传导从上到下树立合规文化,真正使合规经营理念深入骨髓。这样不仅能为数字化转型工作顺利实施托底,更能从源头上减少风险损失的成本。

机制创新兼顾生态平衡。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机构、机制和机能管理上更加灵活,但规范和科学程度上却也不免稍逊一筹。数字化转型的巨大变革势必会冲击部门传统利益,其深入推进也需要新机制的保驾护航。此外,数字化转型所引发的利益重组也会引发机构内外生态的变化,处理不当则可能阻碍业务发展甚至诱发风险事件。有鉴于此,中小银行需要在转型推进中系统锻造规划能力、执行能力和纠错能力,更好适应机构内外的环境变迁,真正走出一条金融健康基础上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这,才是数字化转型浩大工程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车宁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