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阳光氢能,合肥跑出一个准独角兽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5-20

(原标题:阳光氢能,合肥跑出一个准独角兽)

这是一笔有些令人意外的融资。

2023年尾声,阳光氢能宣布完成一笔6.6亿元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君联资本,跟投方则包括高瓴创投、钟鼎资本、招商局创投、仁发碳中和、中肃资本、上海临港氢能基金、好买母基金等身影。据悉,融资后阳光氢能估值约60亿人民币。

崛起于安徽合肥,阳光氢能算是全国各地发力氢能产业的一缕缩影。而回望2023年,一级市场的氢能融资案例依然不断出现,成为新能源大时代的又一注脚。

君联高瓴,去合肥投氢能

阳光氢能有何来头?

简单来说,这是市值千亿的合肥本土企业阳光电源的子公司。后者成立于1997年,见证了我国新能源市场数十年沉浮,作为我国第一批进军光伏逆变器的公司,不仅成长为全球龙头,还将业务拓展到了新能源各个赛道,风能、储能均有涉猎。

自然也盯上了氢能赛道。早在2019年,阳光电源就在山西布局了数个光伏和制氢的综合示范项目,初次试水氢能产业。2021年,阳光电源发布了国内首款、最大功率SEP50 PEM制氢电解槽,这是与中科院大化所合作的项目之一。据了解,最理想的制氢手段是电解水制氢法,能够零排放制取绿氢,但仍存在许多技术难点。而阳光电源所制成的电解槽正是电解水制氢的核心设备之一。

有了科研成果,阳光氢能很快应运而生。彼时正值国内氢能热潮,成立的两年半间,阳光氢能取得了不少技术突破,比如其建成的20MW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可再生能源柔性制氢及氢储能发电实证平台、产品研发中心、制氢材料研究中心国内领先,计划在今年达到3GW产能。

这为阳光氢能带来了不少重大项目。比如去年制氢成功的长江电力绿电绿氢示范项目“万里长江第一氢”,还有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三峡集团、中国化学、中国能建、深圳能源、大连洁净集团、京能集团等数十个大型绿氢示范项目、国家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都出现了阳光氢能的身影。去年,阳光氢能还连中标超20套水电解槽项目。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氢能市场规模约为1000多亿美元,预计到2050年将超1万亿美元。阳光氢能也盯上了海外市场,表示将以此次融资为契机,加速推进柔性制氢技术迭代和产能升级,全面布局海外。领投方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温彦斌也表示,投资阳光氢能背后,正是看好全球绿氢产业机遇。

争抢氢能源之都

阳光氢能崛起于安徽合肥,并非意外。

合肥乃至安徽对于新能源产业热情高涨,其中就包括了氢能。2022年,《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就立下布局推广应用氢燃料汽车500辆,布局氢燃料供给体系,力争2025年建成加氢站10座的目标。

同时,合肥在各方面发力。例如为投建加氢站的市场主体购置氢燃料车的运营企业以及光伏+制氢”示范项目投资主体提供补贴;将氢能企业、加氢站、燃料电池车辆等纳入智能网联车大数据平台监管;围绕池膜电极、双极板等产业链断点精准招商。据不完全统计,合肥已集聚阳光氢能等上下游企业近30家。

将视野放大,安徽氢能产业同样可圈可点。2022年,安徽省发改委、安徽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计划到2025年氢能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积极融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还提出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等均在其中。

而作为安徽氢能产业探索者之一,六安早在2017年就开始相关布局,引进自主燃料电池企业明天氢能。2022年6月,明天氢能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获得合肥创投、中信建投、国合基金支持。

这只是一抹缩影。放眼望去,全国各地都在争抢氢能产业。

此前业内有一个观点:中国氢能看佛山。这并非夸张,在当地政府扶持下,这里聚集了100多家氢能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机构,占广东省总数约三分之一,包括国家电投氢能、清能股份、异辉科技、韵量燃料电池、济平新能源等一批企业纷纷在此落脚,将形成千亿集群。

犹记得2022年冬奥会,212辆氢能源大巴集体亮相,展示北京氢能实力。实际上,早在2021年,北京就曾发布方案培育氢能产业,计划在2025年之前培育10至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还曾拉上天津、河北组建“氢能朋友圈”。

与此同时,各地在产业基金上频频发力。2020年,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和上海市设立首期885亿元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已经出手国氢科技、华电福新等清洁能源企业;几乎同一时间,河南濮阳市发布设立规模不低于200亿元的氢能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一产兴一城的故事不断上演,如今各地正在押注氢能。

投资人等待氢能爆发

长期以来,氢能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堪称“双碳”目标进程中的秘密武器。

因此,这被视为想象力巨大的赛道。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计,2020年至2025年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26年至2035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尤其随着一纸《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为氢能企业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退出和融资渠道,VC/PE入场的热情被激发。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氢能领域已有超过170笔融资事件诞生,氢晨新能源、捷氢科技、重塑科技、未势能源等企业纷纷完成融资。

其中,过亿元的大额融资比比皆是,氢能独角兽接连跑出。最新案例是去年8月,脱胎于中科院实验室的中科富海完成8亿元C轮融资,获得诚通混改基金、建信股权、国投招商、工银投资、越秀产业基金等资方支持,投后估值达到70亿元。

IPO也接二连三赶来。2023年初,亿华通正式挂牌港交所,成为港股氢能第一股;12月,国鸿氢能也成功登陆港交所。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氢能融资热闹背后,依然难掩困境。

正所谓,氢能无限好,只是成本高。此前,日本两大氢能源车排头兵本田与丰田相继放弃氢能源汽车项目,背后的一大原因便是制氢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最理想的制氢方法电解法不仅生产效率无法与化石燃料制氢媲美,其成本更是前者的4到5倍,价格高昂。

另一方面,作为易燃易爆气体,氢能储运需要加盖高昂造价的加氢站,大量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规划完善。其技术成熟度合应用场景也尚待明确,成为制约其商业化的瓶颈,也让一些投资人望而却步。

因此,氢能也成为了一级市场极具争议的赛道有无数坚定信仰者,也不乏看空者。这注定是一条漫长的征途。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