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小微供应链企业眼中的供应链金融:只是看上去很美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6-12

(原标题:小微供应链企业眼中的供应链金融:只是看上去很美)

供应链金融链接的众多主体,目前即使像京东这样的头部自有商流企业都在探索,其所通过数字化建设的平台,本质上还是拟通过供应链链条中众多环节主体涉及到的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而进行一个数字化的应用,最终通过金融的产品设计和手段,达到对各环节主体赋能的目的。

传统小微供应链企业呈现出单向度的发展方式,其和金融的关系结合得并不深,毕竟其参与到整体供应链链条环节中的程度非常低。因此绝大多数的小微供应链企业在供应链各项环节中,起到的直接作用并不大,因为并没有形成有效的链接方式,使得供应链中的金融机构能够对小微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熟悉”。

虽然说数字化或者说信息化是一种有效链接供应链各环节主体的方式,但是受限于利润微薄、管理粗放、专业人士不够等各种情况,小微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化投入是很小的,即使通过购买一些信息化的产品,但是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也不会投入太多,至于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做深做细自身的业务,还远未达到这种程度。因此,小微供应链企业的一些信息化工作,基本上在目前的状况下,还远不能称之为信息化。而只是通过一些购买的信息化软件或者账户使用的权限,对日常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一种简单的应用,或者只是做了一种记录而已。

其实在现实的金融环境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在所谓的供应链链条中独立运营,彼此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系,中间涉及到的交易关系虽然是供应链金融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整体链条的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打通,目前还是很难做到的。小微企业作为占据了市场九成份额的主体,其中涉及到的交易关系非常复杂,整体流程和运营模式也千变万化,管理方式也是极度非标准化的,因此对于致力于该小微企业市场的供应链金融机构而言,其服务难度和服务风险就非常高,当然,服务的模式也非常简单(例如仅仅给了利率优惠之类)。

根据相关学者对供应链金融的另一种解读方式,供应链金融是旨在通过金融机构和技术提供者实施的解决方案来优化组织间的资金流动,使资金流与供应链的物流和信息流保持一致,从供应链的角度改进资金流管理,同时又通过金融业务创新和管理及时有效地推动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所以合理利用供应链金融不仅可以显著的缓解企业内部的资金压力,还可以増强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

如果从以上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出发,我们可以知道,供应链金融要想比较高效的运营,至少需要有技术、有基于业务场景的畅通流程、有基于信息匹配(资金流和信息流)带来的创新可能,只有这样,供应链金融才能助力于供应链各环节中各企业间的关系优化,然后起到一个优化提升的作用。

简单而言,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供应链金融就是将形成各项合作关系的或者在日常的业务环节中,严格意义上存在紧密关联的各项企业,通过对其各项业务关系的深度把握,然后通过金融的方式深度契入,进而解决各项业务关系中存在的痛点,最终畅通整个关联环节的一种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主要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接起来,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的整体链条。其中,该链条中的主导企业是核心企业,在行业中是具有头部效应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链条中涉及到的其他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形成供应链整体高效连接的中间环节,很多是存在断档的,尤其是对于小微供应链企业而言,这种断档的环节是非常繁杂的。本身小微供应链企业的内部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就是非标准化的,即使经营了多年,但是其自身内部并没有形成一种对于自身业务模式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的一套“信息资产”,因此,小微供应链企业的“对外接口”并不多,难以在某些环节方面,与其他和其发生直接业务关系的企业形成一种关系链条,至于供应链管理中所言之的其他企业主体,基本上更加不会产生交集。

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小微供应链企业在当前,信息化或者数字化一定要成为其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原因也在这里——创造一种“对外接口”的工具,然后尽可能地链接整体的外部其他供应链环节上的各类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业务可能。

小微供应链企业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因为没有以上所说的所谓“对外接口”,导致其自身的业务很难拓展,尽管众多小微供应链企业通过传统的“关系型”与一些甲方客户形成了一种看似长期的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比较脆弱的,随时都有解除合作的可能。这种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导致小微供应链企业原本在利润空间非常微薄的情况下,付出的成本也是极为高昂的。

我们以某小微物流供应链公司和餐饮公司的合作,简单说明一下。

例如,某物流公司和某餐饮公司合作,在当初签订合作意向的时候,根据行业通行的规则,合同签署后,该物流公司要向该餐饮公司先行支付一定的资金额度作为保证金,这也是该餐饮公司为了保证其后续运营中产生的履约不当、服务能力不强导致的业务终止等情况,提前设置的一种风险规避政策。

该物流供应链公司在合同签署后,就会垫付一部分资金作为保证金,这个保证金的额度视双方的业务规模而定,届时合作结束后,保证金将无息退还给该物流公司。

因此这部分保证金就被“锁死”,该物流供应链公司就失去了这部分流动资金。

对于该物流供应链公司而言,基本上在开展该项业务的时候,和其外调的车辆司机的结算账期,非常短,即司机承运该物流公司承接的该餐饮公司的货物,基本上有几种付款方式:卸货完成之后,司机传回回单,该物流供应链公司支付运费;司机提货之后,该物流供应链公司先行支付一部分运费,待回单传回之后,再支付尾款;或者一次性支付全部运费(这种情况较少,适用于合作良好的长期司机),基本上是这三种情况。当然也不排除因为各种运输情况的发生所产生的临时性加价等各种情况。

因此,该物流供应链公司和车辆司机的账期,基本上不存在,或者说基本上是实时要支付。因此作为一手托车辆司机,另一手托该餐饮公司的物流供应链公司,这个账期的差距就会非常大——该餐饮公司与物流公司的结算,最少是一个月,如果其中涉及到一些业务环节的数据不清晰,那么就会导致对账周期过长(临时加货的运费核算、破损或者遗失的赔付、漏发的赔付、临时性的押车费用、因为各种道路封闭等情况产生的一些针对费用商定不畅等产生的“扯皮”等),最终导致物流供应链公司和餐饮公司的运费结算,都会超过一个月,甚至会拖延很长时间。

该物流供应链公司是个小微企业,对接人员基本上还是靠“人脑记忆”为主,文化层次和办公工具的应用,技能较低,因此采用的这种人工对接业务的方式,随着业务服务的周期拉长,很多数据都是不准确的,即与其甲方该餐饮公司业务细节和信息的确认,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该物流供应链公司关于财务的结算,要求财务人员进行对接。财务人员的业务数据来源又是从该业务对接人员处获取,自然数据更加不准确,极大地减弱了对接效率,导致两家公司在账务核对周期上,可以说无限延长。

因为业务实际对接人员的这个数据的“根源”就出现了问题,自然后续的一系列流程都会出现问题。

小微企业本身就是微利甚至是常态化的亏损状态,现金流的不足更加加重了其经营恶化的趋势,所以可以说小微供应链企业的资金需求是比较大的,而如果要融入到供应链的整个链条中的时候,目前最好的手段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工具,来将自身业务条线的每个环节、每个流程细节上的东西抽取出来,并适应很微观化的管理流程。毕竟数字化是个系统工程,是要和流程、管理、技术等结合起来,而不是偏重于哪一端。

基于以上对小微物流供应链公司和餐饮公司合作的例子,如果要解决传统的对接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那就要解决从下单到最终回单取回这样一个闭环的信息对称问题,那么中间涉及到的肯定都是解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匹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种信息反馈的准确度提升,最终形成一个有效的闭环。

一个有效的闭环里面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广的,牵涉的各种运营流程和线下场景的衔接,也是复杂多变的,且需要长时间的深入探究,才有可能完成一个信息化的基础功能。

虽然从表面上,小微供应链企业参与到整条供应链链条中的程度不高,但是其实其运营环境和整条供应链环节中的其他主体息息相关,蝴蝶效应在供应链中体现得很明显。

目前,在小微供应链企业中,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或者一片空白的时候,自然其经营状况就较为封闭,因为没有“外部触手”可和供应链上其他的主体发生直接联系(尽管藕断丝连),这就和供应链的开放属性产生了矛盾,故最终很难通过外部的金融扶持来有所改善。

另外,供应链金融的风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微企业根本不具备风控的能力,即使上线了信息化,那么风控的手段将对其而言又是一个新的课题,难免一些风险会涉及到数字化的推进工作中,这些工作也是很多小微企业很难应对的,虽然现在还涉及不到。

目前,很多小微供应链公司都是通过和外部的一些公司进行合作,外部公司进行先行垫资,例如市场上的一些所谓的物流贷公司,但是该类公司的服务的场景非常简单,风险也大,因此对于小微供应链公司而言,还不能深度服务小微供应链群体。

当前的供应链金融对小微供应链企业而言只是镜花水月,小微供应链公司身处利润极薄的市场,“缺钱”成为其日常经营的常态。供应链金融至于在何种程度上能够为小微企业纾困,这本身是个非常庞大的话题,一言难尽。而小微企业目前的数字化建设尚在探索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离供应链金融的边界尚有非常大的距离。故从这个角度而言,“缺钱”,将成为小微供应链群体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常态,亟待破局。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陈虎东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