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21深圳观察丨创新之论:剖解深圳创新力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3-10-12

(原标题:21深圳观察丨创新之论:剖解深圳创新力)

编者按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过去的成功与创新密不可分。

作为当之无愧的“创新之都”,当下深圳的综合创新力是否可满足其对于未来的想象?

“改革再出发之深圳六论”的第二篇,本文意在全面剖解深圳的创新基础与创新成色——从产业结构、从研究与创新、从人才引进、从产业资本等角度,重新认识深圳创新的新起点。(于晓娜)

本世纪以来,深圳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并支撑起了这座城市逾1/3的GDP,创新专利数量更是在全球独领风骚。数据显示,深圳已累计设立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深圳2025年GDP将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110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了当下的葡萄牙、以色列和爱尔兰。在未来五年深圳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的目标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

但是,在培育出华为、腾讯等企业巨头之后,社会一直期待、关注,深圳的下一个或者说下一波新兴的企业力量将从何处破土?

创新“绩效”:新兴产业优势明显

5月6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圳要“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那么,深圳当前的创新“绩效”,在全国到底实力几何?

先看经济结果,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略低于北上广,但大致处于同一档位,是毋庸置疑的“一线城市”。2020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9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北京、上海、广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94万元、7.22万元、6.83万元。

再看产业分布,先进制造业集群被认为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今年4月,工信部对外公示了遴选出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在这份被誉为制造业“国家队”的名单中,共有21个城市上榜。深圳成为上榜集群最多的城市,共有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分别是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深圳市电池材料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和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

由此可见深圳最有优势的领域,是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和占地区GDP比重均超过其他主要发达地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1%。

产业结构:新兴产业增速的快与慢

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雄厚的“底子”,但增速“慢了”。这也说明,从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产业结构需要转型。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已远超其余城市,但去年增速已经降至3.1%,略低于广州,不及北京、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在“新一线”城市中,杭州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8.1%和11.8%。

细分来看,拖累新兴产业增速的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速已经连续低于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自2019年的6.6%降至2020年的2.6%。深圳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速从2019年的大增18.0%降至-0.2%,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自13.9%降至2.4%,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自27.6%降至-0.2%。

相对而言,深圳去年新兴产业的亮点是绿色低碳产业、生物医药产业。2020年,深圳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1227.04亿元,增长6.2%;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408.25亿元,增速自上一年度的13.3%增至24.4%。

深圳一直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城市。深圳市工信局此前披露一组数据称,2019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7800多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今年1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突破1900亿元,年均增速6.5%。

大型公司在经济中的带动能力越来越重,因其可以串起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拥有更强的抵御风险和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深圳的大型公司数量落后于京沪,但仍位居全国前列。以2020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入围门槛为营收253.9亿美元)观察,中国大陆上榜企业数量首次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北京入围榜单数量达到55家,上海、深圳均有8家总部企业进入榜单,其中深圳包括平安、华为、正威国际、恒大、招商银行、腾讯、万科、深投控。

从资本角度观察,深圳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独角兽”企业数量稍显落后。根据长城战略咨询4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251家独角兽企业中,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82家,占比三成多;上海44家、杭州25家、深圳20家、广州12家。

虽面临挑战,但拥有深商基因的深圳企业转型迅速。例如,IDC所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第四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华为与腾讯市场份额并列第二,均为11%,仅次于阿里云的40.6%。华为手机板块受阻后,来自企业业务则快速增长,该板块在2020年营收达到1003亿元,同比增长23%。另据Gartner数据,2020年华为云全球IaaS市场排名全球第五,成为全球五朵云之一。

补短板:基础研究强力投入、快速追跑

新冠疫情带来的医药产业、云计算爆发式增长,美国技术封锁和全球“缺芯潮”下集成电路国产替代,碳达峰碳中和下新能源产业和电动汽车勃兴,曾经的新兴产业逐渐变成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更新的产业勃发式增长,这对深圳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所谓机遇,深圳的创新资源投入力度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去年12月数据,广东2019年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3098.49亿元,深圳、广州分别为1328.28亿元、677.74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4.93%、2.87%。其余城市2020年度R&D投入中,北京R&D经费投入强度为3.5%,上海R&D经费支出约1600亿元,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左右。由此可见,深圳在研发经费的投入是“毫不含糊”的坚定。

所谓挑战,深圳缺少足够数量的高水平高等院校,基础研究领域向来较为薄弱,这也是深圳长久以来屡被诟病的短板之一。从数据看,深圳是五个计划单列市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却是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少的。深圳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13所,在校学生11.3万人。为此深圳过往一直突出应用型研究,用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巡视员、副院长谭刚的观点,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发投入体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显著特点,转化能力很强,迅速产业化,从而使得深圳在缺少大的科技基础平台情况下,能够迅速发展,这是深圳很大的一个强项。

深圳市人大代表薄连明5月17日表示,深圳积累了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优势长板,但也面临着基础研究、核心设备、核心材料等方面的短板问题。他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要把相对长板变成绝对优势,将和补短板同样重要。

深圳市政协委员练聪认为,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自主掌控能力不足,集成电路等领域一大批重要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仍然受制于人,技术储备也不足。深圳在科技创新平台整体布局、高质量科技资源供给能力、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偏少、能级偏低,具有世界顶尖创新水平和能力的科研机构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缺乏。

但深圳没有放弃,深圳的解决方案是强力投入,快速追跑。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具体方案。包括: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建设鹏城实验室和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推动综合粒子设施、鹏城云脑Ⅲ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加快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湾实验室、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开展50个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三首”工程;推进中芯国际芯片生产线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龙岗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九龙山数字城、海洋新城、蛇口国际海洋城、盐田河临港产业带等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打造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等。

随着上述方案的逐步推进和深度落地,深圳的基础研发能力“补短板”将不再是空想。

揽人才:构建人才保障服务体系“引才留才”

新经济的创业者能更敏锐地把握新生代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2015年到2020年,深圳商事主体数量年均增长超20%,商事主体总数量增长超过了100万户。在深圳传统强项智能制造和电子配件之外,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品牌估值也超百亿。

深圳企业家精神突出。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深圳每亿元GDP产出的专利授权量为6.2件,每平方公里拥有的专利授权量为83.4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3件,均居全国第一。

不过,缺乏足够数量的高水平大学和本地大学生,意味着深圳更加需要吸引外来人才。深圳市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在参加深圳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分组审议会议时说道,高校学生是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力量,要撬动年轻人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学生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创新,完全依靠科研单位做0到1的创新是不够的。

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对于短板之一的大学教育力量相对其他一线城市薄弱的问题,中国银行大湾区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曾圣钧表示,深圳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争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届时深圳将形成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南方重要高等教育中心,而丰富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以及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也将会进一步巩固深圳高科技研发和金融创新中心的领先地位。

深圳市人大代表马健认为,深圳要抓住大量海外人才回国的机遇,提升高端人才吸聚力,同时要在“存量人才”上做文章。深圳市人大代表周子友表示,很多人才被引进深圳后,遇到了教育、医疗、创业等等各种困难,人才保障服务体系的构建对留住人才很重要。他建议,深圳应制订完善的服务细则,提供保姆式的人才服务,对提升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大有裨益。

强金融:构建支持创新的资本力量

4G时代来临后,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平台型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在高技术密度创新外,亦是高资本密度的“游戏”。资本需要“烧钱”补贴培养客户群,抢占市场份额。

在中国的城市中,深圳、合肥等先后以政府主导基金推动企业上市而闻名。例如,今年5月,一篇名为《深圳国资委是怎样神奇的存在》的文章统计,深圳国资委直接间接控制的经济总量,在4.41万亿左右,比上海2020年全市全年GDP还要高。2021年2月,深国际+鲲鹏资本148.17亿收购苏宁;2020年11月,深圳人才安居集团+广州城投接盘中国恒大地产394亿战略投资;2017年6月,深圳地铁花了663.72亿,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在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全民风投的时代,深圳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根据投中数据,2020年,一线城市发生了3708笔PE/VC投资,其中北京1535笔,交易最活跃。上海、深圳、广州交易分别为1236笔、633笔、304笔;北上广深总交易额分别为355亿美元、277亿美元、182亿美元、130亿美元,合计占全国总体交易规模的53%。

平台型企业这一商业模式在4G以后时代的崛起或许暗示,资本密集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的发展潜力。

深圳也已有布局。1月29日,深圳印发《深圳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办法》,允许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发起设立或受托管理内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允许内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或受托管理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这意味着外资母基金可直接投资VC/PE。

(作者:辛继召,李婷菊,王文妍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