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两会行情重磅来袭,本周投资市场展望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3-10-14

(原标题:两会行情重磅来袭,本周投资市场展望)

本周开盘并不完美,不过6G概念独领风骚。A股三大指数几乎平开,上证指数全天震荡,不过最低下探至前期的高点,支撑还是有的。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再走“V”字,多亏宁德时代、迈为股份、德方纳米、锦浪科技这些大票的“起死回生”。

盘面上看,6G、消费、军工、养殖、农业、光伏涨幅居前,教育、托育、AIGC、证券领跌。中船系、中字头以及军工先强后弱。浪潮信息资金持续博弈,两度打开跌停,成交额近120亿元。中航电测涨超13%,股价创历史新高。两市全天成交额0.95万亿元,北向资金尾盘抢筹,净买入0.76亿元。

展望:近期的市场总体上是偏乐观的,涨停要远多于跌停。成交量也一直维持在高位,不过如果指数想要继续上冲的话,光有量并不行,还需要大票来带动。那么最近受市场追捧的央国企、大消费、大金融则不可避免会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而且资金容量也足够。

一、投资展望

(一)A股市场

策略前瞻:从去年10月份以来行业轮动加快,2月份达到了高潮。3月份随着两会的召开、数据增多应该有望放缓,直至4月份预计市场主线就会真正浮出水面。两会全面对未来5年的发展在宏观顶层作出部署,不出意外消费、地产反转的确定性最强。但是中美博弈有增强的趋势。比如成长板块受美国出口禁令打压以及美联储加息压制,整体表现不及预期。还有周边局势的恶化,因此要形成稳定的中长期展望并不容易。

总体看2023年并不缺乏困境反转的行业,但是弹性较大的标的稀缺性较大,搜寻不易。

技术角度:A股目前处于弱上涨行情,市场对于后期反转的预期还有待确认。上证指数终于冲破震荡箱体,站上3300点,连续3个月收红,来到了近8个月的顶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指数屡创新高,但量柱增量并不大,边际缩量。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应对3350这个缺口,持续走强或者强势突破都有可能。其余两大指数也在震荡中来到近期相对较高的位置。创业板指数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行,但是从MACD蓝柱看已有缩小的趋势;深证成指目前看并没有明显的突破征兆,还需进一步跟踪。

市场方向:两会召开,周内科技部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加快5G、千兆光网协同建设与应用,财政部继续支持2023年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数字经济、新能源预计会持续轮动。具体来看以下三条线可持续可关注:

(1)受市场关注的两会行情。每年的两会是观察年度政策的重要窗口。部分行业会受到政策预期或者两会政策发布的一些刺激或影响。根据数据统计来看,A股在两会前后的表现要好于两会期间。根据历史经验,从风格来看,小盘表现优于大盘。行业方面,在会议期间食品饮料、美容护理、通信的上涨概率最高;会后一周则医药生物、地产、大消费、煤炭、计算机、农业表现更好;再从随后一个月的表现来看,随着稳增长政策逐渐落地,传统基建链以及地产链等稳增长板块表现相对较好。

(2)央国企改革+服务“一带一路”,中字头企业估值+业绩双升机会。国资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更改考核体系(加入ROE、现金流指标)、寻求外部股权融资、参建“一带一路”……等等从内外部帮助估值的修复。助力“一带一路”方面八大建筑央企将承担投资建设重任,不管是市场需求、业绩确定性还是关注度都将打开空间。而数字经济规划中的5G基站、千兆光网的建设、5.5G/6G布局等将会对三大运营商重新估值和判断,机会巨大。

(3)金融信贷支持下的住房租赁、房地产开发建设板块;消费券刺激下的家电等领域。根据高频数据楼市小阳春呈点状分布,一线城市二手房交易量上升明显,改善型住房交易成主流。住房租赁“金融17条”出台,加强和改善地产配套金融服务,有助于改善房地产信用风险预期。叠加政府有针对的消费券刺激政策,有助于提振相关的家电行业需求和销量,短期业绩有保障。

(二)2月PMI数据点评及投资机会

事件:3月1日盘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6%,比上月上升2.5pct,高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上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3%,比上月上升1.9pct,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恢复发展态势向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3.5pct,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继续回升。

投资机会:总体上国内经济确认复苏,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一是装备制造业回升3.8pct,景气度持续高位运行。从订单数据上看,今年以来需求同比小幅增长甚至超预期;同时工信部强调要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制造业还有增长空间。二是服务业改善明显,春节后人口流动进一步增强,尤其是接触型服务业,道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住宿、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有望持续回暖。三是地产重回扩张区间,房地产厂商销售数据继续收窄,也将带动建筑业细分行业(房屋建筑业、建筑安装装饰及其他建筑业)继续扩张。

二、近期市场回顾

(一)A股市场

上周A股有所企稳,放量上涨,上证指数一举冲破3300点,市场信心大涨。北向资金先卖后买,A股先遭受压制后开始走强。周内依旧是政策主导的市场,数字经济、中药、6G等政策频出,但是成长科技板块并没有获得明显增持。反而是大票周内表现靠前,整体上行情重新走暖。

从板块来看,周内仅7个一级板块下跌,表现同上周接近,赚钱效应再度回暖。涨幅靠前的聚集在TMT、地产链以及消费。一方面是靠政策催化,另一方面有数据支撑。中游制造涨幅也靠前。前周领跌的部分消费板块周内依旧在调整。其余成长板块表现也不佳。

(二)基金市场

上周各大基金指数相较于前周转好。深系基金在港股大幅反弹下领涨所有基金指数,上证基金在A股的良好表现下同样靠前。中证系基金涨幅被货基、债基、QDII基金拖累,仅实现微量上涨。QDII基金指数领跌,主要在于周内美股跌幅较大,且港股在前期跌幅较深,不过在后期港股反弹补涨,所以跌幅不深。总体看在权益市场的回暖下基金同样表现不错。

上周基金收益率中商品型基金周收益率中枢最高。全部类型的基金反弹力度依然不高。QDII型基金在原油上涨、港股回暖下周/年收益率中枢改善幅度最大。其余类型的基金在收益率方面变化并不大,周/年收益率中枢变动基本都在0.5pct左右及以下。不过大多数类型的基金近一年收益率中枢重新在好转。

三、市场资金动向

(一)A股市场

主力资金本周继续呈现净流入状态。从申万一级行业来看,流入行业达25个,近一周净流入864亿元,资金量上进一步放大。其中计算机周净流入额超过205亿元,延续流入资金最多的席位;通信、建筑装饰超过110亿;净流出上,共有6个板块,包括电力设备、汽车、有色金属等流出量都在20亿元以上。

北向资金净买入66.19亿元,重新转向净买入。主要流入计算机、机械设备、通信、传媒等都在10亿元以上,电力设备、医药生物流出较多,超过15亿元。中国联通、汇川技术、长江电力、比亚迪、复旦微电等居净买额个股前列。

南向资金周内转净买入157.84亿港元。其中沪港通净买入55亿港元,深港通净买入102.84亿港元。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南方恒生科技、中国移动、腾讯控股等居净买额个股前列。

(二)基金市场

上周开放申购基金62只,涉及汇添富、嘉实、国泰君安、华夏等30家基金公司。合计460亿元,环比增加113亿元。整体来看申购数量和规模回暖。

四、市场温度

从上市以来分位值来看,上周几大指数估值互有涨跌。其中核心资产方面估值回升方面继续领跑,沪深300、上证50、上证指数上市以来估值分位数分别环比+1.97pct、+0.96pct、+0.72pct。成长板块依然受到压制,科创50、创业板指、深证成指分位数分别环比-2.23pct、-1.75pct、-0.2pct。不过整体上指数估值分位依旧在比较合理的位置。

从上市以来板块分位值来看,截至3月6日收盘,9个板块估值下修,估值分位数平均回升2.16pct。最近国内出台住房租赁金融支持政策、周边局势依旧严峻,地产链则回暖、TMT行情持续、国防军工进一步走高,所以环比上周同期分位数这三个板块估值提升,分别+16.08pct、+14.44pct、+10.23pct。而前期强势的消费则有所调整,所以该领域(商贸零售、食品饮料、美容护理等)估值下滑严重。板块估值中位数为综合(29.01%)。

从3年股债性价比来看,截至3月3日,万得全A市盈率倒数与十年期国债(2.91%)的比值为1.88,环比-0.02,而历史均值为1.8,处于近3年的中性位,历史分位值位置处于54.44%(即性价比高于54.44%的时间),环比-2.01pct。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股债性价比历史分位值分别处于61.54%(环比-4.72pct)、59.75%(环比-4.58pct)、38.64%(环比-0.5pct)和67.04%(环比-0.18pct)。较上期来看,整体上投资性价比略微下滑,10Y国债利率-1BP;微盘股性价比到达近期底部,核心资产性价比下滑依旧严重,预计会进一步下滑。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星图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