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5年01月12日 07:39 星期日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14家消金公司年报揭晓: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3-10-17

(原标题:14家消金公司年报揭晓: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三月财报季,伴随多家上市银行和上市公司发布了2021年年报,其参股的消金机构的业绩也浮出水面。

截至目前,已有1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交出了2021年成绩单,包括头部的招联、中银、中邮、兴业、马上及中原、湖北、哈银、晋商、海尔等其他消金公司。

那么,在竞争激烈的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过得怎么样?

头部机构:招联领跑 马上净利排名前进两位

总的来看,目前公布业绩的消金机构均呈现业绩增长态势,尤其头部消金公司业绩表现更加突出。其中,招联消金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仍然一枝独秀,领跑行业其他机构。

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招联消金实现营收159.33亿元,较上年128.16亿元增长24.3%;实现净利润30.63亿元,较上年16.68亿元增长83.6%。

截至2021年末,招联消金总资产为1496.98亿元,较上年末1083.11亿元增长38.2%;负债合计1356.61亿元,较上市末972.84亿元同比增长39.4%。招联消金的总资产在行业排名仍居首位,还是唯一一家资产规模破千亿的消金公司。

如此看来,招联消金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

2021年,兴业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83.91亿元,同比增长29.78%;净利润22.30亿元,同比增长65.14%。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消费金融资产总额617.90亿元,同比增长38.67%;各项贷款余额580.56亿元,同比增长41.86%。

在净利润方面,兴业消金仅次于招联消金位居次席。不过,在营收方面,兴业消金不敌马上消金屈居第三位。

数据显示,2021年,马上消金实现营收100.10亿元,同比增长31.6%;实现净利润13.82亿元,同比增长94.1%。截至2021年末,马上消金总资产610.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4%;总负债527.87亿元,同比增长16.4%。

从营收看,招联消金和马上消金营收均突破百亿大关,并成为业内仅有的两家营收破百亿“巨头”。

2021年,中邮消金实现营收56.86亿元,同比增长16.92%;实现净利润12.29亿元,同比增长205.7%。截至去年末,中邮消金资产总额为444.2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63%。总体而言,中邮消费金融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对此,据中邮消金相关负责人表示,“中邮消金之所以在2021年业绩获得突破,这是因为2021年,中邮消费金融积极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业务转型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业务规模、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首先,积极服务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人群,用户规模有效增长;其次,智慧风控体系持续优化,资产质量逐年向好;最后,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数字化经营能力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协同发力,中邮消费金融在2021年经营质效明显提升。

对于2022年的发展,中邮消金也同时表示,“2022年,对于我们来说,做好自己,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关键,中邮消费金融将持续强化内功,多措并举为更多金融消费者带来更有价值的消费金融服务,助力消费升级,让金融服务零距离。”

从具体来讲,2022年,中邮消费金融将自营渠道建设和股东业务协同放在首位:

一是自营渠道加强用户挖掘与存量运营,提升获客活客能力;

二是与股东开展多维度联合营销,强化场景协同;

三是注重和优质平台的渠道合作,挖掘新客户。

2021年,中银消金营业收入53.46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为8.44亿元,同比增长85.5%。截至去年末,中银消金资产合计543.26亿元,负债合计464.65亿元。

截至目前,以往的头部企业之一捷信消金并未公布去年业绩。

从总资产看,招联、兴业、马上仍居前三,随后是中银、中邮。

从营收方面看,招联位居第一,马上、兴业、中邮、中银紧随其后,和去年上半年的排位基本一致。虽然马上居第二,但从整体来看,银行系消金机构还是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净利润方面也是如此,招联、兴业净利排在前两位,马上第三,随后是中邮、中银。

从营收增速看,马上以31.6%夺冠,然后是兴业、招联、中银、中邮。

而净利润增速则是中邮最高,为205.7%,差不多翻了两倍,然后是马上、中银、招联和兴业。

由此可见,即便是营收净利遥遥领先,但在增速方面招联和兴业却并不占优,反而是其他机构脱颖而出,这可能也是与招联、兴业本身基数较高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上半年,马上消金净利4.41亿,排名第五,仅高于捷信的2.2亿。然而,2021年全年,马上以13.82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三,排名前进了两位。这与其下半年净利大增密切相关。

腰部机构:业绩呈现差异化 湖北消金净利增速最快

腰部机构方面,目前有中原、海尔、锦程、湖北、盛银、哈银公布了业绩。不过,锦程消金未公布营收数据,而哈银消金、中原消金未公布净利数据。

就目前腰部平台公布的情况看,腰部平台的业绩差异化明显,中原消金营收最高,净利则是锦程消金夺魁。

2021年,中原消金实现营业收入35.95亿元,同比增长70%。

对于其业绩的出色表现,据悉,这与中原消金不断创新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中原消费金融作为持牌机构,其不仅具备金融科技优势,而且在风险控制和授信决策方面具有高效、精准的特点,是服务“新市民”的主力军。

除此之外,中原消费金融还创新性地研发了视觉风控、知识图谱技术,建起了10亿量级节点的知识图谱,具有毫秒级的响应能力,不仅可以让资金、技术、客户、数据、场景有效协同,而且还能降低信用识别风险,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与此同时,在不断科技创新的同时,中原消金还积极拓宽业务、优化服务,不仅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比如同业拆借、发行ABS、金融债、银团贷款、财产权信托在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而且通过自身努力持续推动消费者树立合理、正确的消费观念,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社会效益的实现。

2021年,锦程消金实现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增长107%。截至2021年末,锦程消金未经审计资产总额为112.82亿元,负债总额为99.38亿元。

营收排第二位的是海尔消金。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海尔消金实现营业收入20.64亿元,相较于2020年11.75亿元同比上升75.66%;实现净利润1.91亿元,相较于2020年1.23亿元同比上升55.28%;总资产155.52亿。

营收第三位则是哈银消金,截至2021年12月31日,哈银消金资产总额136.58亿元,同比增长19.88%;营业收入为9.60亿元。

净利润方面,除了锦程消金最高之外,海尔消金以1.91亿元位居第二位。第三位则是盛银消金,2021年,盛银消金实现营业收入7.10亿元,拨备前利润1.50亿元。随后便是湖北消金和晋商消金,这两家机构净利均未超过亿元。

2021年,湖北消金营业收入7.298亿元,同比增长58.5%;净利润9319.94万元,同比大增470%。

晋商消金去年营业收入5.5亿元,同比增0.7%;净利润6093.77万元,同比增长12.5%。另外,前身为包银消金的蒙商消金在更名之后也公布了业绩,2021年净利润0.7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从目前公布业绩的消金机构来看,营收增速和净利增速居首位的都是腰部平台,前者为海尔消金75.66%,后者为湖北消金470%。两者的增速最高,或是因为与头部平台比较,其基数较低有关。尤其是湖北消金,由于湖北是疫情重灾区,导致其2020年净利大幅下滑超过八成,因此2020年净利基数颇低。在2021年疫情有所消退的情况下,其净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所以出现净利增速较大的情况也在情理之中。

尾部平台方面,虽然只有小米消金和阳光消金两家公司公布业绩,但其表现也不错。

尤其是阳光消金更为突出,实现扭亏为盈。数据显示,2021年,阳光消金实现净利润1.08亿元,和2020年亏损0.96亿相比已经扭亏为盈,可喜可贺。截至2021年末,其总资产为118.73亿元。

成立近两年的小米消金也披露了业绩。2021年,小米消金实现净利润368万元,同比增长236%;截至2021年末,小米消金总资产为63.16亿元。虽然净利不算高,但小米消金净利增速还是不错,翻了两倍多,这也表明其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总的来看,腰部平台业绩虽然差异化明显,但也呈现分化,实力强的平台业绩相对好一些,实力弱的平台稍差。不过,对一般的平台来说,即便业绩不能排在前列但也有突出的地方,比如湖北消金的净利增速全行业居首。

应该说,在疫情逐渐好转的2021年,多家消金机构也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业务以收获更好的业绩。

整体来看,头部机构中银行系业绩占优,这和去年上半年情况类似。究其原因,与参股银行资金、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不过,马上消金的业绩在头部机构中位居前列,也说明了老牌机构竞争力并不弱,捷信由于并未公布业绩,后续有待观察。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头部企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腰部平台方面,尽管业绩普遍增长,但仍呈现差异化。未来在蚂蚁、唯品富邦消金等新平台入场之下,行业竞争将更加白热化。对腰部平台来说,在整体实力落后头部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在产品、风控、获客方面不断创新寻求突破,才能占据主动。

此外,消费金融产品利率压降已是大势所趋。2021年,多地监管部门向辖内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将产品贷款利率降至24%以内。

利率的下行将进一步挤压消费金融公司的利润空间。,加上竞争激烈的大背景,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设计开发优质产品、吸引新客户并留存老客户、拓宽消费场景、提高风控水平将是各消费金融公司亟待思考的问题。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GPLP犀牛财经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刑事合规的十个现实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