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万钢: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伦理研究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3-11-04

(原标题:万钢: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伦理研究)

5月20日,为期四天的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大会以“智能新时代:赋能新发展、智构新格局”为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智能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20号上午的大会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也分享了他对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观点。

万钢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所呈现的新态势,一是单项技术正在向集成技术发展。如最常见的语音、图像、视频识别等一些先进技术,已经广泛地集成到每个人的手机、每一辆汽车、机器人,以及商业和社会服务各个领域。

二是从单体智能向群体智能的演进。随着单体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集群的协同成为发展的必然。通过网络深度互联和大数据驱动,群体智能系统能够吸引、汇集管理大规模参与单体,以竞争、合作、博弈等多种协同方式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三是从数据驱动向场景牵引拓展。例如,政府各个部门大数据联动,不仅便利居民办事,也服务于疫情防治、中小企业纾困以及创新创业就业,系统提高了社会服务的治理能力。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密切关联、交互和融合,带动关键技术更新迭代,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场景化的数据,使人工智能能够更深、更广、更好地得以推广应用,而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同时又产生了更加精准、更高质量的场景化数据,为数字模型的持续优化和应用产业的升级革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

在万钢看来,自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以来,这些技术进步在渐进式渗透和赋能于各行各业之中。然而,从五年的跨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仍需持续提升。

首先,新一代人工智能正逐步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转化。感知智能是机器具备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将多元易构的数据结构化,用人类熟悉的方式去相互沟通和互动。而认知智能则是从类脑研究和认知科学当中来汲取灵感,并结合跨领域的知识图谱、因果推理、持续学习等,为机器赋予类似人类的思维逻辑和认识能力。

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正在通过系统交汇、跨界协同,进一步提升智能装备的质量和效益,改善社会服务和治理能力。因此,万钢指出,要更加重视类脑研究,认知科学的基础知识,研究系统和行为科学新规律。

其次,人工智能领域还需要突破若干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即加强感知、识别、控制、操作等功能的协调和系统集成。通过集群的智能结构理论、学习方法、演进机理、通用计算范式等研究,来提高在综合任务中的协同性。通过多智能体在数字空间、物理空间和智慧能力交汇协作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升智能系统在复杂系统研究中的可信性等。在此基础上,也要继续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创新和集成电路的研发,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

第三,要构建新的综合性的科研设施和实验场景。针对人工智能系统未来所面向的复杂环境和特殊场景,理论研究都需要实验验证。

当前仍缺乏相应的实验手段,对人工智能当中的自主与协同、认知与推理、安全与交互等科学激励来进行全面解释。

例如,对复杂的外界影响下的单体和集群的相互反应,对开放的、动态的、博弈的、乃至对抗的环境下的协同过程精准实测等,都需要构建新型的科学实验装置。

万钢表示,从他的经验上来看,对于群体机器人所构成的制造系统,更需要快速、高效的在线检测手段,以避免单体机器人所产生的误差,在后续环节及制造环节中被积累、被放大。

此外,实体实验设施建设也需要同步,构建数字孪生模型与流程,不断地优化数字模型和实体运行的一致性、可靠性。

加强人工智能高水平开放

万钢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高水平开放亦需加强。

“新一代人工智慧能够的开发和应用是一场跨国界、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它需要全球各界共同参与,开放合作。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国的自主优势和市场优势,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水平开放。”他说。

在他看来,提高开放水平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提高开放合作的水平。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中国不断强化战略导向,形成了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开放生态,同时部署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群,统筹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基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试验区。通过制度和成果供给来激发区域发展的新功能,有效地将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相结合,构建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的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高水平开放的、创新的生态系统。

“所谓高水平,首先要把我们的人工智能产业和科技生态都提到新的高度。”他如此总结。

第二,要发挥中国的市场优势。万钢指出,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市场,市场的需求必将催生出创新的科技、创新的产品,也将创造出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市场。城市大脑、产业集群等综合应用的社会场景,以及各领域的行业场景,为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商业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环境,促进了产学研各创新主体的共融、共享、共创,并为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样本和方案。

因此,应立足中国开放的环境和市场优势,坚持全球的胸怀、创新的自信,更加积极地融入到国际人工智能的创新生态,来倡导开源共享的理念,参与人工智能全球研发的应用,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中分享人工智能的技术,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共同应对疾病防控、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让人工智能为低碳发展、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第三,要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人才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规模、结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覆盖模型、架构到算法,以及软硬件、算力、孵化、产业等多个方面。万钢表示,未来要把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以价值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国际国内进一步加强引进高水平人才聚集骨干力量,培育青年人才,创新培育机制。

他进一步指出,要在科学研究、产业升级、国际合作中聚集、发现和造就人才,让创新实践的队伍中壮大人才的队伍,要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理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渠道。以应用为导向,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内容,重视人工智能和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教育交叉融合,形成专业学科建设和协同培养互为补充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生态。

“我们还要重视人工智能的伦理研究和教育,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标准法规的研究,形成自律、他律和法律的社会生态,面向社会关切解疑释惑,发扬科学精神来传播科学知识,推广新技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努力消除知识鸿沟、数字鸿沟和智能鸿沟。”万钢说。

(作者:刘美琳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