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周报(第三期):对比北京、上海方案,这些经验值得国内城市参考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1-28

(原标题: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周报(第三期):对比北京、上海方案,这些经验值得国内城市参考)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周报(第一期):北京发布10条建设方案,横琴调整不予免税货物清单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周报(第二期):横琴与珠海,国际旅游岛与湾区级消费城市探路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李果

9月24日,《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对外公布。至此,国内最有希望率先建成国际消费中心的两座城市——上海和北京已经先后公布了实施方案。

在21世纪经济研究院推出的第一期建设周报中,我们已经就北京的方案进行了梳理,在本期周报中,我们将在分析比较上海和北京两地方案异同的基础上,重点对上海实施方案的精华部分进行梳理,并提出可供国内其他城市参考、借鉴的思路,以将我们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相关研究经验服务于更多的城市。

一、北京和上海共同关注6大领域

通过梳理上海和北京的实施方案,我们主要发现了两地对下述方面予以了重点关注,也或体现了两地政府对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理解与认识。

1,对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力方向,上海和北京都共同聚焦了三大赛道:旅游、购物、美食;并辅以康养、教育、体育、会展等。

2,对于提升优质消费品的供给能力,两座城市均提出了外引知名首店、知名综合体,内育本地品牌、老字号品牌的措施,并强调利用综合性交通运输能力,建立完整的消费品物流体系。

3,两地皆注重世界级商圈的建设,如上海提出培育6大世界级商圈,北京提出培育2-3个千亿级商圈。

4,在新技术、新科技赋能方面,两地注重消费与数字经济的结合,如上海提出推动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智慧购物示范场景。

5,在推进消费融合发展上,两地实施方案中,都在多处提出依靠各类购物节、时装周、国际博览会等,推动消费影响力提升。

6,在建设保障上,除依靠政府领导、市场化运作外,消费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也是两地共同关注的方向。

(上海陆家嘴夜景。图片来源:上海市政府官网)

二、上海建设方向:造地标、强枢纽、优环境

围绕上海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近期当地政府主要出台了两个文件。第一是7月30日公布的《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简称《行动计划》),第二是9月18日公布的《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下简称《实施方案》)。

综合来看,《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内容大体相似,但侧重点不同。《行动计划》围绕激发消费活力与增量展开,偏于操作性;《实施方案》更聚焦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体制、机制构建,是上海在未来几年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上海这份近两万字的《实施方案》中,可概括性表述为18字:造地标、强枢纽、优环境、提质量、扩规模、增消费。

即围绕商务部提出的五大提升建设方向——提升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打造消费地标,强化枢纽功能,优化消费环境,加快推动消费提质扩容,做大消费流量规模,吸引高端消费回流,其中前三点是重点与基础。上海目标是1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其中,上海提出的数量指标包括:每年新增退税商店50家左右,每年新增各类品牌首店800家以上;到2023年,全市高端品牌门店数量达到630个左右,新引进品牌首店2400家以上;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以上,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1.6万亿元左右,基本建成12个试点智慧商圈。打造25个特色商业街区,打响160个左右引领性本土品牌。

(上海外滩。图片来源:上海市政府官网)

三、上海实践与参考建议

1,依靠示范步行街,培育知名商圈

上海实践:打造六大世界级商圈——南京路商圈、小陆家嘴商圈、淮海中路-新天地商圈、豫园商圈、徐家汇商圈、北外滩商圈。

参考建议:拥有世界级的商圈一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配。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是:商圈数量少、规模低、影响力不够。这与城市本身的经济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历史积淀有关。但上海可借鉴的地方在于,通过充分挖掘商圈的独特元素,使得上海在世界级商圈的业态和功能上更为多元化,如其中既有综合性商圈,也有突出上海的海派特色商圈,也有发挥民俗特色的商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建议,目前包括南京、杭州、重庆、成都、西安、天津、沈阳、武汉和广州皆有步行街入围全国示范步行街名单,因此在世界级商圈的培育上,应以示范步行街为核心,实现从世界级步行街到世界级商圈的过渡。

2,利用交通枢纽优势,打造消费全产业链

上海实践: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开展虹桥和外高桥国家级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集消费品进口、分拨配送、零售推广等于一体的服务链。

参考建议:上海打造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其重要支撑来自空港和海港的双驱动。包括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城市,皆可以在此方面有所作为。如利用成都双机场优势,联合重庆打造世界级的机场群,共同培育建设西部的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西安则可以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依靠中欧班列打造陆路的消费品集散通道。武汉则可以协调鄂州,利用鄂州机场的航空物流优势,打造中部的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

3,打响本土消费品品牌,重塑消费制造业实力

上海实践:打响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打造外贸企业自有品牌,扩大“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发展城市定制商品和高级定制品牌。打响一批引领性本土品牌,支持其进商场、上平台、入驻特色街区、进免税店。

参考建议:发展本土制造消费品品牌,是21世纪经济研究院在2021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中,重点观察的一项评价指标。但国内很多城市存在国潮品牌缺乏,世界影响力不够的问题。因此上海提出打造外贸企业自有品牌,是一个可借鉴参考之处。比如有大量外贸企业布局的外贸企业,有此条件发展自有消费品牌。比如成都的制鞋业享誉欧洲,也应持续进行扶持。

(上海武康路。图片来源:上海市政府官网)

4,提升老字号品牌竞争力

上海实践:重振老字号品牌。深化老字号“一品一策一方案”,推动老字号开展数字化转型,以及加大传承老字号传统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参考建议:传统老字号的焕新,需要现代化商业运作方式的介入,也需要更多的传承人,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报告》,包括成都、广州、南京、杭州、苏州等城市,都拥有大量的中华老字号、以及地区性老字号,通过加强对老字号品牌的扶持,是打造具有在地文化特色消费品牌的关键举措。

5,推动美食经济与世界接轨

上海实践:上海提出打造国际美食之都。

参考建议:美食是城市消费的重要标签,国内很多城市都有丰富的美食元素,如成都、佛山、扬州和澳门皆是联合国评选了世界8大美食之都的一员,但部分城市在推进本地美食与世界美食文化接轨上进展缓慢。上海提出可借鉴参考的模式——围绕各国特色美食、餐饮文化、餐酒搭配、风尚茶饮、品质咖啡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环球餐饮美食街、美食聚集区、特色市集等,创造新供给。

6,利用使领馆优势向全球作推介

上海实践:加快集聚国际品牌。加强与有关驻沪领事馆交流合作,加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国际中高端品牌进入上海。

参考建议:对于包括广州、成都、武汉等同样有大量领馆聚集的城市而言,通过与相关领事机构的交流合作的方式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这样的思路值得学习。而其他城市,则应该依靠已落户的世界500强、知名跨国企业,或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等,帮助自身发展和建设。

7,提供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上海实践:提升社区生活圈能级和水平。

参考建议:日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超大城市增长到7个,包括超大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这七座城市都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作为超大城市,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提出更高的考验,而对于社区生活圈能级和水平的提升,将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底”,也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需要每一座城市提高重视程度。

8,发展绿色低碳消费促进消费环境提升

上海实践: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推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参考建议:发展绿色低碳消费,是在“碳中和”与“碳达峰”背景下,在消费领域的一项重要实践工作。也是打造优化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消费环境的重要一环。其他城市在制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时,也应该考虑发展绿色低碳消费。

9,提升国际游客的消费便利化

上海实践:拓宽入境旅客数字化支付渠道,在重点商旅文街区,增加和完善多语种导示标识,在出租汽车候客站新增英语页面开展境外旅客“一键叫车”服务。

参考建议:提升国际游客的消费便利化,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友好程度与国际化消费环境。除上海提出的在移动支付、购物与出行便利化外,21世纪经济研究院还建议相关城市,针对国际游客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签证便利化等方面加强研究。

(作者:李果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