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汽车资讯网 > 热点新闻 > 正文

总理答记者问,新班子、新起点、新信号!

编辑:健康网 时间:2024-04-07

(原标题:总理答记者问,新班子、新起点、新信号!)

每年的总理答记者问都是两会的重头戏,今年恰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总理首秀尤其受到关注。在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围绕市场关切,总理释放了哪些新的发展信号呢?

本文中,我们精选了7个焦点并做简单解读,供大家参考。

1、首要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更多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近期,围绕5%的GDP增速,1月和2月强劲复苏刺激的市场热情被削弱,弱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开始成为市场一致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A股市场近期的表现。

关于“高质量发展”与“GDP增速”孰先孰后,此次答记者问,总理给出了新班子的答案。

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出的第1个问题时,总理重申了“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坦言,“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强调“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

至此,经济企稳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优于高增速发展,已确定无疑。需要关注的是,这并非2023年的主基调,而是十四五期间的主基调。

追求高增速发展,需要继续发力基建和地产,而追求高质量发展,则可以依靠内需恢复的内生动力稳定经济大盘,在此基础上追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端制造、绿色发展、科技独立自主等将成为未来政策重点。

“好不好”优于“快不快”,“结构”优于“总量”,映射到A股市场,银行地产等总量相关板块注定只有阶段性行情,长期主线还要看高端制造、自主可控和消费升级等相关板块。

2、增速目标:5%并不轻松,打好4套组合拳

5%作为市场预期的下限,在低基数效应下,达标的确定性较高,但也绝不是躺赢。总理坦言,“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主要原因在于,若坚守高质量发展,超预期刺激政策大概率不会出台,意味着:地产重在企稳,降幅大幅收窄即可接受,地产投资难有正贡献;基建投资在高基数效应下,受地方财政制约,继续高增的空间不大;受外需回落影响,企业端固定资产投资不具备高增长的基础;消费确定性回暖,但消费信心回升和消费复苏是个慢变量,2023年能回暖多少仍待观察;外需确定性回落,净出口增速大概率负贡献。

在此背景下,实现5%的增速并不容易,在全球衰退背景下,也可算一枝独秀。

在政策选择上,基本取向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重点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进,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步。总理特别强调要打好4套组合拳:

一是宏观政策的组合拳,二是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三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

宏观政策组合拳,大概率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围绕经济企稳和高质量发展,相机抉择,既不会大水漫灌,也不会贸然收紧;扩大需求的组合拳,大概率仍会在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上做文章,同时呵护出行、餐饮、文化娱乐以及其他一般消费回暖向好的趋势;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大概率将围绕高质量发展,在补短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上做文章;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大概率放在推动地产企稳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两个方面。

3、民营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今年两会期间,不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大家都非常关心如何呵护民营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对此,总理向中外记者亮出了新一届班子的态度。

总理坦言,“‘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要谱写新的创业史”,每一句都令人倍感鼓舞。

诚然,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更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对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的作用不容小觑。但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着不少挑战和困难,部分民营企业投资方向不明,投资意愿不强且动力不足,发展信心不足,且各方面经营成本高企,现金流吃紧等等。

在“全力拼经济”的2023年,想要激发市场活力,势必需要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稳定其预期,改善其经营困境,继而为国民经济的回暖提供动力支撑。

可以预见的是,在政策支持与大环境转好的背景下,未来我国民营经济依然大有可为。至于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可能会从三方面加以落实:

其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帮扶引导作用,通过构建公平公正、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来切实支持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二,针对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大、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利用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加大金融创新等多方面手段来改善其经营处境,提振经营信心;其三,稳定企业预期,保障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并通过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4、就业:秉持优先就业政策,综合施策促就业

2023年我国就业面临新形势。全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进一步上升至1158万,新增就业需求近百万,创下新高。与之相应,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1200万新增城镇就业目标为历史最高。

总理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但要解决就业问题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因此推动经济平稳发展依然是重中之重,而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推动“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是必要的,比如围绕数字经济和其他新经济形态积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在促就业方面,总理提出下一步“要广开就业渠道,帮助支持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奋斗去实现自己更加美好的人生价值”。接下来的政策举措或成为重点,比如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出综合就业服务,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尤其是与数字经济、新就业形态相关的职业技能。

此外就业人员吸纳能力强的企业或能享受更多政策支持,有望在资本市场受益。一是上下游产业链长且带动力较强的产业,比如汽车、大金融、TMT等领域;二是消费者服务业,例如餐饮、住宿等靠近居民终端的产业。

5、人口红利:“既要看人口数,更要看人才数”

按照今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人口数量比2021年减少了85万人,这是我国近61年(自1962年)以来的人口首次负增长,由此也引发了市场对于未来我国人口格局和人口红利的担忧。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过去三十年,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人口出生率下滑和老龄化加剧,传统的人口红利渐行渐远,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的担忧。

对此,总理回应道,人口红利“既要看人口数,更要看人才数”。

随着我国劳动人口的技能、知识、经验等的提升,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效弥补,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这便是所谓的“人才红利”。不仅如此,劳动力素质的持续上升,还可以让劳动者的就业参与率增加,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会提高,同时也能较好地顺应产业升级大趋势。

正因如此,总理认为,我们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我国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不过针对对人口增减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总理也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那就是“一定进一步深入研究、积极应对”。

6、农业安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

我国还有5亿人口常住农村。总理重点就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做了阐述。

关于乡村振兴,总理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全面、特色和改革,要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不能千村一面;靠改革促发展,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分享改革发展的果实。

关于粮食安全,总理提出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并强调政府所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增不减,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需要关注的是,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种子问题,高层多次做出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强调要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未来,围绕“中国种子”的投资机会值得重视。

7、延迟退休:适时稳妥推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老龄化加速,延迟退休成为关注焦点。总理表示“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延迟退休政策”。

“认真研究、充分论证”、“适当时候”、“稳妥”,这几个关键词表明,延迟退休将是个慢变量,重在渐进推行、分步推进,大概率会尊重个体选择、行业差异和舆论关切,不会一刀切。在此背景下,弹性退休年龄区间、长效的工资和养老金关联机制等有望先行落地。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研究员付一夫、黄大智、雒佑。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星图金融研究院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 |谷歌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汽车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