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长手记|李书福赢在了哪里?
作者系《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何伟
借参加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空隙,我与李书福把访谈约在了博鳌渔村的椰树下。
刚上岸的小海鲜端上桌,本地的鹿龟酒举起来,落日夕照,浪花翻卷,身着迷彩T恤的李书福谈兴渐起。
近几年,吉利的发展有如神助,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似乎是无所不能的神通企业。自收购沃尔沃轿车上演民营车企“蛇吞象”起,吉利一口气又把宝腾和路特斯,飞行汽车公司美国太力,以及戴姆勒9.69%的部分股份一一收入囊中,行云流水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令人瞩目的是,今年车市销量的整体下行,也没能阻止吉利逆势而上的风头,一跃成为自主品牌的排头兵,令人羡慕也招人嫉妒。
媒体追逐的李书福近年来基本谢绝各类访谈,渐从公众视野淡出,这反倒为其增添了些许神秘。学历不高的李书福,却有着不低的神预测能力。去年,某国造车新秀风头正劲,他预言其来年会遭重挫,当时我不以为然,结果前不久应验;又直言国内某造车新势力熬不过一年半载,不幸又言中。这么看来,李书福不是能掐会算的占星师,但他的预言比一些业内专家要靠谱的多。
早期,业界矮化李书福,认为他是闯入汽车行业的草根野人。如今,行业、媒体又神化如日中天的李书福,指出他手中的牌本来不咋样,却能怎么打怎么有。神力何来?于是有坊间传言,他手眼通天,有神秘资金力挺吉利纵横四海,更有神秘背景为他遮风避雨。
“都是谣言!”不胜酒力的李书福一杯又一杯,似乎想冲掉挥之不去的苦恼。造车再难也从未发怵,谣言凶猛却束手无策,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他的无奈,做个领军企业真不易。
我曾反诘:资历老、实力强、品牌响的车企,为何自主品牌造不过吉利?为此我与李书福约下每年一晤的君子协定。
前年首访吉利,我得出的答案有三:有个好企业家,好机制,好老师,成为我国自主汽车班里的三好学生。
去年再访吉利,我又增加了三条:
一是吉利是中国最接近市场经济规则的车企,从身份机制,到管理运行,乃至文化价值,都是市场经济的模范生。所以同行眼中的高难动作,李书福似乎很轻松就完成了;
二是吉利干自主是豁出命来真干,李书福自称是敢死队,不搞假摔,不踢假球,要面子更要里子,唱功好做功更好;
三是老天眷顾,让吉利总能踩上时代变幻的发展节拍,变危机为超车的机遇。
以上六条,我认为基本可以概括吉利之所以神奇的基本经验,也得到了同事的认同。可是,李书福认可吗?
晚风拂面,酒酣耳热,李书福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谈起了人生观、价值观,谈起了吉利做事的“三个标准”:一看是否符合人类社会进步方向,二看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三看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要。
做小事靠技能,干大业靠境界。三个标准好比三层境界。有的企业只能呆在维系生存的第一层,有的企业能登上竭力满足用户需求的第二层,但是吉利一定是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三层。干大事不惜身,见小利不忘义,始终把人类命运放在心头。如果说吉利有什么神器,我想这就是了。
站到第三层看吉利,许多疑惑迎刃而解。比如,李书福在还很拮据的时候仍坚持贴钱办吉利大学,既为自己更为行业培养人才;为了扛起中国汽车品牌的大旗,恳求政府给次失败的机会;在吉利长城“黑公关”事件上,李书福担忧的不是自己受害,而是自主车企崛起的前程。他呐喊:“我们不能分散精力,不要高估这些小儿科的假新闻,水军造不出汽车,更造不出好品牌。”
我们小看了李书福,我们还未真正理解李书福。原来,吉利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不是赢在市场,而是赢在价值观。这位放牛娃出身的企业家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安危是可以控制好的,只要你保有一颗慈悲的人心,以及呼应家国情怀的价值观。
李书福下一步想干啥?“我想让飞行汽车在海南先飞起来。”他划开手机里的照片,一一呈现美国加州工厂制造的飞行汽车,和研发团队围着他的合影。
为什么选海南?几杯浊酒入肠,勾起一段败走海南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十万大军下海南,李书福裹挟其中,从浙江到海岛创业,结果赔光了4000万元本钱。倾家荡产,妻子离去。那段至暗时光,他忍受着孤独和痛苦,不抱怨不诉苦,半夜登高,别人以为他要跳楼,他却迎着腥热的海风赋诗一首:
力量在风中回荡,
奇迹在蓝天下闪光。
坎坷的道路承载着我的理想,
坚实地伸向远方。
20年前的旧作,李书福脱口而出。败者归来,别有蕴意。也许是为了成就今天的李书福,命运才精心安排了那次惨痛的打击。
那晚,博鳌的海风醉人,微醺的李书福难得显露出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豪情。
相关文章: